閩南僑批:先人穿洋過海的“活化石”
中新社泉州5月29日電 題:閩南僑批:先人穿洋過海的“活化石”
作者孫虹廖靜
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館藏部劉伯孳的辦公室里有一種特殊的收藏,那就是被譽為“二十世紀敦煌文書”的僑批。他說,“閩南僑批就是先人穿洋過海的‘活化石’?!?/p>
“賢妻如晤、家父如晤”……29日,劉伯孳將一封封精美的僑批復印品展示在記者面前。這是華僑歷史博物館近年來走訪民間所尋訪的珍貴僑批記錄。雖然已有不少著名華人華僑的歷史活動被載入史冊,但看到他們親筆所寫的家書,那個激情的年代仿佛歷歷在目。
泉州作為中國著名僑鄉(xiāng),是“僑批”的重要接收地。一百多年前,大量閩南人出洋前往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謀生。在通訊相對閉塞的年代,華僑們唯有靠僑批傳遞平安音信、寄血汗錢回家。
作為僑鄉(xiāng)特有的珍貴歷史產(chǎn)物,僑批不僅是海外歷史事件“軟話語”的傳述,也記載了上一代旅居華僑華人“雞毛蒜皮”的家事。在僑批中,我們能看到華僑身在異域打拼的艱辛,如菲律賓華僑施能杞在一封家書中寫道:“白金行初創(chuàng),資金短絀……三餐飯粥自炊,十余口伙食全月不過二十余元?!狈坡少e華僑黃開物則在家書中勸誡妻子如何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
“僑批本身只有家書或匯款的功能,但其中的平民書法、古典書畫、信局戳記卻成為了華僑藝術(shù)的另一種展現(xiàn)?!眲⒉苋缡钦f。
他告訴記者,2008年泉州僑批研究迎來了“春天”。來自新加坡、泰國及福建、廣東的40多位僑批研究專家和學者們見證了“首屆閩南僑批研討會”。2013年6月,包括福建(閩南)僑批和廣東僑批在內(nèi)的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
“僑批筆底情深”,有專家認為,應該從華僑華人經(jīng)濟、文化、民俗等多角度來切入“僑批”的研究。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李國梁教授曾表示,僑批是華僑華人史、僑鄉(xiāng)史、家族史乃至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中外關(guān)系史學的“民間檔案”。
近年來,泉州華僑歷史學會與泉州市檔案館對和昌、源興、三美等閩南僑批信局相關(guān)遺址、史跡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讓劉伯孳高興的是,“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華僑后代都對僑批進行了完好的保存,方便我們留下影印資料,為僑批的系統(tǒng)研究做準備?!?/p>
自接觸僑批之后,劉伯孳把僑批資料完整“復制”,并向社會廣泛征集僑批、撰寫申報文本及搜集申報文本、邀請海內(nèi)外專家撰寫“福建僑批”評論,而僑批也逐漸受到各界的關(guān)注。僑批研究在僑批資料的進一步挖掘下開始復蘇,自1980年以來,《泉州僑批業(yè)史料》、《閩南僑批史紀述》、《閩南僑批史話》等專著相繼問世。
“僑批的重視讓在外華僑華人走得更加從容。”曾這樣收到新加坡華僑肯定的劉伯孳頗有感觸,“以前并不覺得僑批有大用處,大部分是瑣碎的‘報平安’。但在收集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就是這些平凡的故事,卻真實還原了當時華僑華人的社會百態(tài)?!?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