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華人演繹海外生存故事:黃面孔,無困惑(圖)

中國僑網(wǎng)4月30日電 由華人主演的舞臺劇《黃面孔》要來英國國家大劇院演出,BBC英倫網(wǎng)自由撰稿人許意日前采訪了華人演員,發(fā)表了題為《黃面孔,無困惑》的署名文章,原文如下:
舞臺劇《黃面孔》要來英國國家大劇院演出,編輯部安排我去采訪。老實說,這個劇我沒看過,不好評論也貌似沒有太多興致,黃面孔嘛,無非是亞裔在海外的故事。但是我對劇作家David Henry Hwang和主演David Yip感興趣。一個是活躍在好萊塢和百老匯的華裔,知名的戲劇《蝴蝶君》(《M.Butterfly》) 應(yīng)該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是至今唯一一位在英國電視圈演出過華人主角的中國演員――《The Chinese Detective》至今還讓很多老一輩的英國人津津樂道。
采訪David Yip之前,我在Waterloo車站里的Wasabi吃了份壽司做午餐。Wasabi是一個日式快餐店,生意總是火爆,盛產(chǎn)壽司拼盤,炒面炒飯,加上英國人愛吃的咖喱。我敢肯定正宗的日式餐飲一定比這更地道,但是這是在英國,本土化的改良更加重要。
就像我逐漸不再嘲笑我的英國朋友,一進中餐館就只知道點炒河粉和春卷一樣,適合他們的口味,有何不可?也許泱泱大中華的正派餐飲,對他們而言是口味過重了罷。
閑說少說,我的意思是,中式出品,不論飲食還是人物,在海外會變異成什么樣,情有可原,所以才會有關(guān)于“黃面孔”的討論。
David Yip 原本就叫David Yip,他本沒有中文名,他生在英國,長在英國,是地道的英國人。后來朋友幫他取了個中文名,葉西園,意味著在西方園林中長大的一片綠葉,倒十分貼切。
60來歲的葉西園,今年是從事演藝事業(yè)的整整第40個年頭,很多華人家庭孩子的職業(yè)走向多選取為會計、律師等掙錢的職業(yè),葉在這條非主流職業(yè)的演藝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他不會說一句中文,甚至他自嘲說連一個中國女朋友也沒有,真是奇怪的事。
除了在剛出道的時候,因為不不諳世事演過幾個華人匪徒、毒販的角色之外,葉說自此他再沒演過反面亞裔角色,給多少錢都不演。
剛好我的上一個研究生論文寫的是西方電影中的華人角色,所以對這一段“黃禍”的影視歷史比較了解,所以談起來不至于顯得無知。
但是,華人大牌演員在西方只會被征用來演配角的事,幾乎是不爭的事實了吧?
偵探何約翰是個例外,應(yīng)該是BBC唯一一次啟用華人做主角而打造的電視劇,從此以后,再沒有出現(xiàn)過。
對此,David Yip解釋為華人力量在英國內(nèi)閣中的薄弱,相比之下,其他亞裔族群都已經(jīng)進軍英國主流政界,因此能有影視界的主流展現(xiàn)。
我問David Yip在演藝路上有感覺到不公平么?因為他是亞裔。他笑說沒有。
他演過不少配角,不論是007電影,還是和斯皮爾伯格合作,他的中國人的身份逐漸消失,因為他的西方成長經(jīng)歷,因為他的跨國界合作。有趣的是,反而因為他不會說中文的阻礙,推掉了很多和中國影視劇合作的機會。
“其實我最愛的是演戲劇(theater),但戲劇不賺錢,只有演點其他的來貼補家用?!?60歲的他,聲音洪亮,神采奕奕,看不出60歲的年紀(jì)。在一個小時熟稔的英文交流中,我也忘記了他的中國人身份。
巧合的是,當(dāng)天晚上我聽了另一個華裔的講座。來自美國的新加坡華裔陳一鳴(Chade-Meng Tang),Google最紅的工程師,受邀在倫敦Camden Town Hall講情商。
這位40出頭的華人,有一個有趣但確是真實的職稱:Jolly Good Fellow,是谷歌元老級工程師,IQ高達156,天才型EQ達人,他把東方禪修和西方管理科學(xué)結(jié)合,獨創(chuàng)了紅遍Google和硅谷的情商課。
他說著夾生的新加坡口音式英語,甩著一個又一個笑話,加上招牌式的笑容,征服了臺下一群又一群聽眾。
這樣熱烈的場合讓我有點釋懷,我忽然覺得族裔已經(jīng)不重要了。他是黃面孔,在美國的黃面孔,但是此刻他確是世界性的。David Yip也是黃面孔,但他不獨獨是黃面孔,他也是世界性的。
也許,血脈族裔就像是你的名字,但也僅僅只代表你的名字。你可以用你的文化出身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世界公民,也可以在西方僅僅做一個標(biāo)志性的黃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