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消息:蔣國兵之死在他的家鄉(xiāng)湖北和加拿大多倫多華人社區(qū),都引起強烈震動。多倫多華裔心理學家李昶認為,蔣國兵選擇自殺,很可能是被焦慮癥糾纏,以至不能自拔;如果他在逆境中沉得住氣,在困難中堅持下去,曙光也許不會很遠。
據(jù)北美明報報道,蔣國兵自殺的消息傳到他家里以后,他的父母親都表示不相信兒子會自殺。甚至一度有傳言,湖北天門的公安也向加拿大駐華使館發(fā)函,要派員陪同蔣國兵的弟妹到加拿大了解詳情,表明他們無法相信蔣是自殺。
李昶說,通常認為,自殺是由嚴重的憂郁癥所致。統(tǒng)計資料顯示,90%的自殺者都患有憂郁癥。而憂郁癥是有些癥狀的,比如情緒和情感上的波動,精神很差,對許多事情都喪失了興趣等。
但是,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注意自殺和焦慮癥的關系,認為焦慮癥也可能導致自殺。焦慮癥可以偽裝得很好,沒有什么明顯癥狀。而憂郁和焦慮結合,就加重了人的自殺動機。
李昶說,蔣沒有留下遺書,他自殺的真實動機已經(jīng)永遠石沉大海了。不過,從旁分析,蔣家剛剛買了房,他的博士后研究合約又即將到期,因此產(chǎn)生嚴重焦慮是完全可能的;并造成了他選擇輕生的基礎。
目前網(wǎng)上還有一種說法,指蔣國兵家庭出身很苦,是吃得起苦的人,眼前的生活比當年好得多,為什么反而無法承受了,要去尋死呢。
李昶認為,出身微寒,自然有助于幫助人振奮起來、爭取前程。但是從心態(tài)方面講,已經(jīng)走出貧困時候的心態(tài),現(xiàn)在還想回到當年奮斗時的心態(tài),是不大可能的。相反,卻可能產(chǎn)生特別強烈的焦慮感,生怕再度陷入貧困。
他說,生活中有許多早年生活困難、后來發(fā)奮的人士,仍然非常節(jié)儉,一個原因是因為其內(nèi)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生怕落回到以前的生活去。
他說,從蔣國兵之死,也應該反思中國的教育制度。因為中國教育制度一味鼓勵學生出人頭地,一定要得到最好的結果;應付挫折的本領卻培養(yǎng)得不夠。但是,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困難常相伴隨,因此只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應付危機的本領,才能對付人生中的低潮。
縱觀蔣國兵的一生,從高考成為湖北理科狀元起,就非常順利。31歲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副教授。后來到美國留學,順利拿下博士學位。只是在移民加拿大初期,在油漆廠工作過。
但是從時間上推算,當時雖然他在打不如意的工,但申請多倫多大學博士的過程也已開始,因此始終存在著希望。
至于有些人指責蔣國兵是個不負責的人,李昶說,這樣的說法對于一個自殺的人是有些苛求了。因為,責任問題不在自殺者考慮的范圍內(nèi)。如果還可能考慮責任,那么這個人就不會去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