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父輩的觀念,勇于表達、善于表達則是他們的標簽。他們進社區(qū)演講、拉票、宣傳中國文化,積極主動地走近當地人;他們不僅外語地道,而且嫻熟地使用西方人便于理解的手法。他們是年輕版的趙小蘭、駱家輝、朱棣文;他們是中國文化傳播的最好主力之一。
近年來,海外“80后”華人以密集、積極的舉動亮相,一反老一輩華僑華人謹慎、封閉、囿于本族社團的傳統形象,令世界刮目相看。特別是中國國力和國際形象的增強,使得他們更自信更從容。有學者將這一群體稱之為:現代華人最開放、最進步、最自由、最勇于表達自己意愿、離國際主流社會最近且利益關聯最重的人群。
無論是勇做歐洲政壇“民星”的張敬龍,還是創(chuàng)辦經營倫敦“中文第一報”的傳媒新銳劉洋,或者在巴黎街頭以流利法語演講為祖國加油的李洹……他們組成了“少年海外華人”的群像,他們用行動宣言屬于自己一代的自信。
19歲華裔青年的議員夢
5月7日,19歲的張敬龍宣布參選歐洲議員。這個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在歐洲華人社會產生轟動。作為無黨派的獨立候選人,這個青年要面對109個競爭對手,其中105人具有黨派背景,而整個大倫敦地區(qū)一共只有8個歐洲議會席位。在所有的參選者中,他也是最年輕的。他的競選團隊像制作明星海報般為他度身定作精致的海報;為了增加人氣,他們還充分利用時尚元素,讓英國歌唱比賽冠軍李潔盈助陣,在倫敦華埠進行拉票。在倫敦華埠的拉票中,一位上了年紀的華人老太太“五妹”被這樣特別的場景所吸引,上前慷慨解囊,為這個“初生牛犢”加油鼓勁。
華人青年在海外參政,張敬龍并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他之前,現年26歲的成德仁是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議員,他同時出任了教區(qū)議員及區(qū)議員兩個席位,獨立于任何政黨。
一份報紙的“80后”標簽
與張敬龍不同,更多的華人青年努力用事業(yè)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劉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年25歲的劉洋,已是一家英國主流華人媒體的創(chuàng)辦者和發(fā)行人。
2003年,他出國留學。2006年,碩士畢業(yè)的劉洋從做留學咨詢服務開始,創(chuàng)辦“留洋國際”,大獲成功。2008年3月,他創(chuàng)辦了中文周報《倫敦時報》。目前,《倫敦時報》每周的發(fā)行量為3萬份,躋身英國華人主流媒體的行列。
劉洋說,創(chuàng)辦《倫敦時報》并不以盈利為第一目的,而是要體現對華人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是一份彰顯海外“80后”華人風采的報紙。與很多人將“80后”作為貶義詞不同,劉洋很高興把自己貼上“80后”的標簽。他自豪地對記者說:“我們最大的特點是,每個人都是‘80后’,都是年輕人,思維活躍,出新出奇!
“我們正處在為夢想和事業(yè)努力的年齡層,我們有闖勁、膽識和精力!眲⒀笳f:“我們必須用事業(yè)來證明我們‘80后’有多強!
“四月青年”
實際上,在劉洋和張敬龍被廣泛關注之前,海外“80后”華人已經以“四月青年”的名義集體亮相。北京奧運火炬境外傳遞從去年四月的第一天開始,到四月的最后一天結束。歷史在2008年四月的風云際會讓海外“80后”華人這個群體一舉完成了一次自我塑造,“四月青年”作為一個全新的角色宣告誕生。
李洹無疑是“四月青年”的杰出代表。時隔一年,提到去年的那場著名講演,李洹說:“那次活動讓我感受到中國人從來沒有過的團結,也知道了我們‘80后’有多愛國。我想對前輩們說,我們不是垮掉的一代,我們這代人一直生活在很好的環(huán)境下,對國家的感情更深,也更熱愛!
2008年4月19日,法國巴黎的共和國廣場上,一名戴著眼鏡的年輕華人“胖子”在慷慨激昂地發(fā)表演講,時而緊皺眉頭,時而握緊雙拳。其流利的法文,圓潤的嗓音,縝密的思維,加上富于感染力的表達,使現場很多人折服。
“胖子”名叫李洹,26歲,一個來自中國西安的留學生。在演講中,李洹用法國人的語言和法國人能夠接受的邏輯,充滿激情地表達看法,公開表示,自己的情感受到了傷害。這個“80后”男生,在反擊西方歪曲和保衛(wèi)圣火傳遞過程中,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閃亮登場,成為維護中國形象的海外華人代表之一。
不僅在巴黎,同樣在洛杉磯、大阪、蒙特利爾、倫敦、紐約、悉尼、羅馬、法蘭克福等全球各個城市中,平時飽受詬病的“80后”華人,也都積極地站了出來,以自己最大的力量發(fā)出了聲音:反對對中國的抹黑,反對歪曲報道。
“還是老歌有威力!”
也許音樂能從另一個側面揭示出海外“80后”華人時尚骨子里的深情。在巴黎留學的25歲“80后”李可告訴記者,去年的奧運火炬?zhèn)鬟f所到之處,海外“80后”華人一路高歌《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等歌曲。海外“80后”在這次火炬?zhèn)鬟f中的親身感受是,流行歌曲不管用了,什么傷了我的心,你情我愛,聽了腿都軟了,還是老歌好,振奮人心,效果好得出奇!案杪暯o了‘藏獨分子’沮喪性的打擊!”
李可向記者回憶起當時他在巴黎街頭的親身感受:“嗓子全啞了,還是不停地唱國歌,這是我們的有力武器!”
24歲的美國華裔王佳談到舊金山奧運圣火傳遞的經歷時說:“‘藏獨分子’離得遠,我們唱《歌唱祖國》,藏獨分子離得近,我們就唱《義勇軍進行曲》。”王佳在電話里告訴記者,他在現場時,身邊是一群“80后”華人,他們中不少人曾是湖南衛(wèi)視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玉米”、“盒飯”,那時卻都在舊金山奧運火炬?zhèn)鬟f中大顯身手。
身在加拿大的留學生孫強業(yè)通過網絡告訴記者,奧運火炬在海外傳遞的那些天里,很多中國留學生都在傳唱革命歌曲!爱敃r,我隔壁住著一個‘80后’,到處都沒訂購到五星紅旗,就買來紅布在家里自己制作。她告訴我,在制作五星紅旗的時候,聽人介紹有那么一首《繡紅旗》的歌,特別想聽,于是來向我借唱片。”他告訴記者,現在他經常將中國老歌上傳到華人論壇上,而在朋友聚會上,大家也經常向他學唱。(陳江松 王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