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處理父母與子女代溝時,的確不能忽視經(jīng)濟問題。
我和丈夫外出旅游,經(jīng)常會碰到來美國探親的中國父母。他們大多數(shù)都由子女陪伴,也有的由子女出錢安排,自己游。交談中,這些父母的孩子都已在美國拿到了學位,大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且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一位曾在英國大使館供職的老夫婦對我說:“在加拿大旅游,兒子出錢;在美國,我們花女兒的錢。孩子們回國,我們花錢。”像這樣父母與子女在經(jīng)濟上沒有依賴的家庭,即使兩代人的價值取向不同,中西文化的撞擊也碰不出大的鴻溝。
而那些僅用一張往返機票——不足在美國請一個小保姆一月的工資,越洋來照看孫兒和孫女的老人就不同了。這些老人的孩子,有的還在就讀;有的正在找工作;有的家庭收入不高。將國內(nèi)父母接來幫忙,無疑是最廉價的選擇。這類家庭,如果子女尊重父母、懂得感恩,父母與子女同舟共濟,生活也樂融融。但是,經(jīng)濟條件的匱乏,也確實給一些處理不當?shù)募彝ネ诔隽藱M的豎的、大大小小的壕溝。
在華人聚集較多的城市里,如今中國老人攜孫兒和孫女湊在一起聊天,已是許多公園的一道風景線。鄉(xiāng)音、鄉(xiāng)情,自然讓不懂英文的老人感到愜意。更重要的是,聚會是他們宣泄的場所。他們將與孩子們相處的種種不愉快,在這一圈子人群里一吐而快。這里,他們倒出的是苦水,收獲的是慰藉。畢竟,那些不愉快的經(jīng)歷,不只是一兩個人所有。
一位來美國數(shù)月的老人。她特別懷念“六必居”的醬菜。當她將這個愿望告訴孩子時,兒媳婦插話說:“你知道那一小瓶醬菜要多少錢嗎?在中國店,3.99美元,折合人民幣30多元呢。”更讓老人不能忍受的是兒媳婦的輕聲嘟囔:“在中國那么便宜不吃夠,還要跑到美國來找‘六必居’。”
像這樣聽起來哭笑不得,想起來凄楚的故事,每天都有人推出。一位即將回國的老人向大家告別。兩年前,她隨老伴來這里幫女兒。老伴不能忍受“寄女籬下”的生活,早早打道回府,F(xiàn)在小外孫可以進托兒所了。女兒對她說,在美國,孩子們是不同父母住在一起的。這雙重的文化標準徹底破碎了老人天倫之樂的夢。她沒有帶錢,只帶著串串辛酸的回憶返家。召之即來,拂之即去,寒意侵襲著留下的老人。
一位在美國已退休的中國老人告誡這些老姐妹,跟孩子要錢不易。她詼諧地說:“政府才是最孝順的兒子。每月到點就寄錢(指養(yǎng)老金)來了。”
閑聊這些小故事,我在學校工作的美國同事認為不可思議。帶孩子也是工作。她問我,為什么這些中國媽媽不向孩子要工資。每年暑假,她幫兒子、女兒帶孩子,都可以掙到錢。用這些錢,她進美容院,讓自己年輕;用這些錢,她給孫子們買生日和圣誕禮物。大家都開心。
傳統(tǒng)文化下的中國老人還真沒有向孩子要工資的價值觀。在中國,“癡心父母古來多”。這些遠渡重洋的老人,他們是那樣的驕傲,為他們在美國攻讀學位的孩子,他們是那樣地執(zhí)著,將照顧孫兒和孫女為己任。正像一位退休的老教授說的:“作為父母,我們幾乎可以給孩子們付出一切。在這以前,我們會教育孩子,應如何讀書,如何選專業(yè),如何攀登事業(yè)的高峰。但要我們教育孩子,應如何孝敬父母,還真是難以啟齒!边@是實情。但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孝敬,也是需要教育的。
盡管我的美國同事提出的選擇,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都很難接受。但是,處理好這個經(jīng)濟問題,還真是填溝的“第一鏟”。作為孩子每月給父母多少一些零花錢,讓在異鄉(xiāng)的父母擁有一定的經(jīng)濟自主權,應在情理之中。這有限的錢,不僅讓父母有了他們做老人的尊嚴,也讓孩子的人格得到了完善。為什么我們不揚起“第一鏟”呢? (袁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