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新春期間,各社團、機關、政黨等單位,都有舉辦新春團拜。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都有團拜。據(jù)悉,舉辦團拜的意義,除了慶賀新年之外,有關單位也希望借著團拜,大家歡聚一起,聯(lián)系感情,增進感情。
這種以“聯(lián)絡感情,增進感情”為理念和宗旨,非常有意義。春節(jié)原本就是個祥和、團結、眾樂的節(jié)日呀!
但是放眼看一看,種種的團拜都陸續(xù)舉行了,況且還傳統(tǒng)地舉辦了幾十年,效果又如何?它真的是一個能夠增進感情,或尋求和解的活動嗎?
在各種組織如鄉(xiāng)團、機構、政黨、學!鹊葓F體里,同事與同事之間,鄉(xiāng)親與鄉(xiāng)親之間,甚至同志與同志之間,長時期的共處,彼此之間難免會產(chǎn)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摩擦,心里有疙瘩。
一笑解怨氣
原本,借著新春團拜,大家在聚餐中見了面,歡笑招呼,如能因此一笑解怨氣,那將是多么美好的事。團拜嘛,總要講究和氣的,大家平日無論有多大矛盾、過節(jié)、恩怨……就讓它統(tǒng)統(tǒng)消失吧。新的一年開始,讓我們大家都有新的作風,借團拜提供一個緩和、溫馨的管道。
不過,說歸說,大家能同此心,心同此理嗎?我們又能指望一年一次的團拜就能解千“仇”嗎?(希望不是言重)。平日生活上、工作上的種種矛盾、沖突、摩擦,剪不斷,理還亂,并不是單靠一年一次的團拜就能迎刃而解。
有時想想,也的確難怪。每個人來自四面八方,有不同出身背景和教育程度,加上目前私欲充斥人心,這樣一來,要求大家真正和諧共處,實在不是容易的事。
似乎是假象
我的看法是:意見各異不能免,問題是大家如何看待這些意見上的分歧。能做到大事一致,小事不計就很好了。也不是說有意見就不能團結,大家能做到互相尊重,求同存異,走向和解,豈不是美意?
每一年春節(jié)都有不少團拜,每次在團拜中看見大家舉杯歡慶,態(tài)度可親,笑容滿面,但似乎是一個假象,因為團拜一過,各自回到自己崗位時,不和好的并沒有化解,感情平平的亦一如以往,這不是失去了團拜的意義了嗎?
團拜上領導人照例致詞,講得有聲有色,條條大道理,但試問多少團體在團拜過后就能彼此并肩共事,為整體的權益加強團結……
團拜即為加強團結?這問題值得大家深思。(來源:馬來西亞《中國報》,作者:惠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