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日本新華僑報》8月21日刊文說,日本運動員的善意,得到中國觀眾的回應。8月15日,在中日女足奧運1/4決賽中,中國隊輸了,但中國觀眾仍然把掌聲送給了兩國隊員。感人的場面,反映中日體育道德的升華,反映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升華。
文章摘錄如下: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年蘇東坡筆下美麗、團結、和諧的意境,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真實再現(xiàn)。來自世界205個國家與地區(qū)的運動員,在巨大的“鳥巢”中,一起仰望蒼穹,接受明月銀輝的輕撫。他們身后,是通過電視觀看開幕式的40億觀眾。這其中,最進入意境的,可能要數(shù)中日兩國運動員吧。
一般而言,奧運會入場時,各國都會選身材高大者作旗手,但是,日本卻以身材嬌小的福原愛為旗手。因為福原愛深受中國人民喜愛。她不僅從小就到中國學習乒乓球技術,會講流利的漢語,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小年紀,就懂得發(fā)展民間友好對于國家利益的極端重要。2005年,當中日兩國關系處于建交以來的最低潮時,福原愛拜訪了中國駐日大使館,指著自己身穿的豎著并排印有中日兩國國旗的運動服說:“這一半是豎的一半,不是橫的一半”。在她心目中,日本與中國同等。對中國懷有如此情誼,怎會不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
福原愛之后,是歡快的日本代表團。日本這次派出了其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奧運代表團,570人。與其他代表團不同的是,日本運動員入場時,兩手同時搖動著中日兩國國旗。這兩面國旗,曾經代表水火不容的兩大力量,尖銳對立;兩國關系恢復后,雖然在外交場合,她們和平共處了,但是象北京奧運會入場式這樣的和諧相處,是空前的。日本奧委會主席竹田說:“這是日本運動員們自發(fā)的,以此來表示中日關系能夠繼續(xù)友好下去的希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近代以來,中日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尋求兩國的友好之途,北京奧運會的友好場面,表明這種努力正漸入佳境。促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中國、日本在進步。世界正由霸權穩(wěn)定,經由多極化,向國際關系民主化進步;中國正發(fā)展為和平、民主、富強的國家;日本繼續(xù)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在這種背景下, 如同“東京財團”發(fā)表的《北京奧運后的中日關系》報告書指出的:中日關系得已從“政府主導的友好關系”發(fā)展為“民間主導的相互依存關系”,并面臨新的發(fā)展階段。
但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日關系的發(fā)展,不會一帆風順,警惕挑動仇恨的人,愛護與發(fā)展中日歷盡艱辛建立的友好關系,是兩國人民時刻不能忘記的任務。(王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