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漢辦副主任:國際漢語教材走進新時代
“覺得教材不夠好?不能滿足需求?想要個性化?那就點點鼠標,自己編教材吧!”在不久前落幕的倫敦書展上,國家漢辦副主任夏建輝一邊向記者演示如何使用最新推出的“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指南”平臺,一邊對記者講解如何解決“教材單一”這個漢語推廣中的大問題。
記者在平臺的實用素材搜索頁面輸入了“文化”一詞,并選擇了“級別4”,系統(tǒng)就自動篩選出7條該級別的教材例句,它們分別來自《跟我學漢語》等7部漢語教材;再選擇“級別5”,系統(tǒng)又顯示了來自《漢語新起點》等8部教材的10個例句。
“大數(shù)據(jù)時代,我們這套系統(tǒng)就是依托大數(shù)據(jù)和數(shù)字處理技術,在系統(tǒng)分析5000多套通行教材的基礎上,提煉了500多個語言應用場景,加工標注了近6000萬個字、詞、語法、文化點、練習等語素語料,再根據(jù)《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和漢語水平考試(HSK)分級標準進行科學歸納,用戶只需選定教學對象、等級、話題等指標,系統(tǒng)就會自動生成用戶需要的講義、教材和教輔資料。”夏建輝說。
此次倫敦書展,漢辦展臺攜350多種、1000多冊漢語精品教材、工具書和文學讀物,以及數(shù)字多媒體產品參加。夏建輝說,除了教材編寫平臺,他們還帶來了新開發(fā)的“數(shù)字圖書館”,提供30000多部電子書、幾十種報刊雜志,以及音頻視頻信息等等,包羅萬象的數(shù)字資源,讓漢語的傳遞更快,更鮮活。
今年距離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已經有10年的時間。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個國家(地區(qū))建立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已成為漢語推廣和體現(xiàn)中國“軟實力”的文化品牌。在迅速增長的需求之下,漢語教材也在經歷著一系列變革。
早期,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主要面向來華留學生開展。2005年以后,隨著孔子學院在各國加快布局,漢語母語環(huán)境的“對外漢語教學”開始向外國非漢語母語環(huán)境的“國際漢語教育”轉變,對漢語教材也提出全新要求。
夏建輝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漢語教材的編寫都是基于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模式,注重語言本體知識的系統(tǒng)教學,忽略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與外國應用型語言教學理念大相徑庭。盡管各種漢語教材多達3000多種,漢辦也通過各種渠道向全球累計銷售和贈送1200多萬冊教材,但各國普遍反映,教材對照語種單一,大多數(shù)國家沒有其母語對照的漢語教材,英語等通用語種國家反映,很多教材對非漢語母語環(huán)境的教學不適用。因此,適用教材緊缺成為制約孔子學院教學質量的瓶頸問題之一。
“我們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xiàn)在要解決更高層次的‘好不好’問題”,他指出,從2012年開始,漢辦更加注重漢語教材的內涵式發(fā)展和數(shù)字化。一是精耕細作,增強國際漢語教材的針對性、多樣性和本土化。漢辦支持孔子學院開發(fā)473種本土教材,對漢辦主干教材進行修訂和本土化改編,并由40個孔子學院承擔29個語種64套教材的改編、翻譯工作,同時與牛津、麥克米倫、培生等國際出版商合作,共同開發(fā)本土化教材。二是適應新媒體時代教學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大力開發(fā)數(shù)字資源。這包括歷時三年開發(fā)《國際漢語教材編寫指南》平臺,推出大型實時在線互動課堂,提供數(shù)字資源和教學案例庫等等。三是語言和文化資源并重。漢辦組織開發(fā)了《10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中國好東西》、《中外文化交流故事叢書》、《中國蒙學經典故事叢書》、《漢語閱讀樹》、《中華文明》等文化配套教學資源。
記者隨后翻看展臺上的書籍《中國好東西》中的《筷子》篇,顏色風格非常輕松明快的繪圖本中,以漫畫的方式講述筷子的故事,文化點滴入心。正看得出神,旁邊的一位參展出版商約翰頗有興趣的在使用展臺上的點讀筆點讀中文書,他告訴記者,非常想學中文,同時作為一個出版商,也希望有機會能與漢辦進行合作。“漢語太難學了,好教材太重要了!”約翰說。
“已經有多家國外出版商表示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除了來談合作,我們希望展示更多的新漢語教學資源給海外的讀者,讓中國的聲音傳的更遠?!毕慕ㄝx說。(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