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719年,衛(wèi)國、宋國、陳國、魯國和蔡國共5個諸侯國一起征伐鄭國(在今鄭州市的新鄭境內(nèi)),大軍浩浩蕩蕩,圍困了鄭國都城的東門。
5個國家的大軍陳兵于國門,而且氣勢洶洶,來者不善,在這敵眾我寡、生死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鄭莊公急忙召集眾大臣商議退敵之策。大臣聚集一堂,議論紛紛,有人主和,有人主戰(zhàn)。鄭莊公認真思索了一番,他打斷了大臣們的議論,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鄭莊公說,衛(wèi)國的新國君剛剛即位,國內(nèi)形勢并不穩(wěn)定,衛(wèi)國來攻打鄭國,是新登基的國君為了想在國內(nèi)樹立自己的威望,只要叫他取得小小的勝利,他就會心滿意足,迅速撤兵;魯國來攻打鄭國是得到了衛(wèi)國的賄賂,而陳國和蔡國是宋國硬拉著他們來湊熱鬧的,這兩個國家與鄭國并沒有仇怨;至于宋國攻打鄭國,是因為宋國的公子馮在鄭國避難,宋殤公害怕鄭國支持公子馮回國奪取君位,宋國才是真心攻打鄭國的國家。根據(jù)以上分析,鄭莊公決定先將宋國的公子馮移居到鄭國南面的長葛境內(nèi)居住。結(jié)果,鄭國剛把公子馮移居到長葛,宋國軍隊就立即移兵長葛了。這下,鄭國都城的危機緩解了許多。
鄭莊公立即下令大開城門,派出老弱之兵,專門去和衛(wèi)國的軍隊作戰(zhàn)。陳國、魯國和蔡國并不參戰(zhàn),只是在一旁冷眼觀戰(zhàn)。鄭國與衛(wèi)國打了幾個回合,佯裝大敗,退入都城。衛(wèi)國大勝,喜氣洋洋地收割了鄭國都城外面的稻子,興奮地撤兵回國了。陳國、魯國和蔡國見衛(wèi)國取得勝利,回國去了,也都各自率兵回國。宋國見自己的4個盟國都撤兵走了,僅僅一個宋國根本不能與鄭國相敵,也只好撤兵回國。鄭莊公采取分割敵人的實力而巧妙退敵的計謀,后人稱為“分化計”,這種計謀后來被歷代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廣泛使用。(王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