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消息:馬來西亞《光華日報》3月22日發(fā)表文章,指出了中文在大馬發(fā)展緩慢、當?shù)厝A人華語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歷史因素、“混雜性”的溝通方式及沒有一定的中文標準。文章認為要提高大馬華人的華語程度,必須通過教育管道、媒體報道及環(huán)境的營造。
文章摘錄如下: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程度真的有那么差嗎?究竟大馬華裔的中文水準低劣的原因是什么?
筆者在上周訪問一位熱愛研究中文兼多才多藝的教育工作者蔡一濤,在采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馬中文程度與中國及臺灣相比之下,截然不同。原因是什么,就讓我來舉例說明。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后,就由本土三大種族,即巫裔、華裔及印裔聯(lián)合組織及建立國家。我們必須思考,從三大種族皆要捍衛(wèi)本身的母語教育開始,大家亦考慮公平及民主意識,也因此大馬出現(xiàn)3個語言教育制度。這樣一來,也就無法獲得一致性的國家語言。
在學校所使用的語言有華語、英語及馬來語,在學習方面,各說各的語言,與家人溝通的卻又是家中籍貫的語言。不統(tǒng)一的語言也逐漸出現(xiàn)“混雜性”的溝通方式,日復一日,大馬華人的華文水準也隨之變質。
就如我們常說“我去balai報警”,可是鮮少人會說“我去警察局報警”,這樣的說法,可以讓你一目了然,大馬華人講華語,顯著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xiàn)象。
此外,在馬來西亞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當時的教育是以英文為主,那個時候的華人英文程度較高。雖然大馬華人的華語音準不準確,詞語的認識也不廣,但是最幸運的,就是大馬人仍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
大馬華人的中文沒有一定的標準,就如東馬、南馬、北馬及西馬的華文音準也有明顯的差別。不過,要論程度,就得看個人對中文的學習及求新的態(tài)度。無可否認,曾經到中國或臺灣的留學生,中文程度會比一般的好。原因就是,周遭的環(huán)境,是唯一可以提升個人語言的敏感度。
就好比一個完全對英文沒有任何基礎的留學生,可以全面性的接受當?shù)氐挠⑽目谝,也會仿效當(shù)厝说目谝,與一般擁有英文背景的留學生相比之下,他們習慣上會使用自己自小所學習的口音及音準作為標準。
不管是華文還是英文,語文科是已經約定俗成的文字,因此,只要多加鍛煉學習,才能提升個人對詞匯的認識。當你把漢字的含義完全了解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中文程度也是可以一樣好。
無論如何,要如何糾正大馬華人的中文程度,最主要的還是通過教育管道、媒體報道及環(huán)境的營造,中文程度才能大大提升。(廖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