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消息: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4日發(fā)表文章稱,對中國了解的增加,并非僅僅是華文學習、華文教育的課題,而是在整體教育層面推動對中國課題的認知和理解。文章說,新加坡對中國的觀察,因為通識課程、雙文化課程、浸濡計劃、短期培訓計劃等等的持續(xù)實施和推廣,參與人數(shù)日多,影響層面日廣,對中國的認識程度也比以往深入、多元。
文章摘錄如下:
一年多前,應邀到德明政府中學給高中部同學做有關中國社會的演講。歆穎是高二的學生,在問答階段積極發(fā)問,華語口音聽起來很像臺灣來的,其實她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女生。幾個月后,歆穎發(fā)來一封電郵,要跟我討論她正在撰寫的小論文《中國軟實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走向國際》。
今年3月,歆穎告訴我,她已經申請了北京大學,希望能夠去那里留學。她說之前曾經考慮了一段時間,聽了講座后更堅定了要去中國留學的信心。能夠在年輕人決定人生道路時盡點綿力,是很讓人愉悅的事情。
歆穎的申請獲得了成功,獲頒公共服務委員會的獎學金,9月就將到北大雙修中文和國際關系。而德明政府中學今年共有10多位學生,分別獲得公共服務委員會、教育部或社青體部的獎學金,即將赴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留學。
德明政府中學的情況顯示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趨勢:新加坡的年輕學子對中國的興趣、了解,以及愿意選擇中國因素作為未來職業(yè)和理想的組成部分,這種意愿和動力越來越強。作為獨立國家,新加坡有關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課程,其普及面、層次、力度,已經遠超過不少的國家。目前,新加坡的小學都有中國浸濡課程,在中學和初院有中國通識或雙文化課程,在大學有當代中國的碩士學位課程。與此同時,在社會體系的繼續(xù)培訓中,南大孔子學院和中華總商會管理學院都有關于當代中國政治和社會體制的文憑課程。這既體現(xiàn)了涵蓋的層面和廣度,也顯示了社會對這一領域的強勁需求。
開辦中國通識課程的義順初級學院,去年2月主辦首屆研討會探討中國政治課題,今年的第二屆研討會,則邀請全國開設“中國通識”和雙文化課程的初院和高中,讓學生提交中國課題的研究論文,最終選出最優(yōu)秀的五篇,進行現(xiàn)場呈現(xiàn)。義初的學生還和中國重點高中的學生組成合作小組,研討有關中國的重要課題。
在我應邀參與評選優(yōu)秀論文的過程中,細細品讀學生雖偶有稚嫩但顯然經過磨礪的論述,感覺學生們對中國課題的觀察、認識和探索,較以往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雖然距離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標準還欠火候,但學生熱忱搜集資料、積極思考探究而完成論文,我所看到的是這種場景形成的一個氣場,學生既能夠從多元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復雜,也可以不斷地擁有表達觀察、切磋觀點的機會。
在這種趨勢前,人們也應該留意到:對中國了解的增加,并非僅僅是華文學習、華文教育的課題,而是在整體教育層面推動對中國課題的認知和理解。“中國通識”課程以英文修讀的每年就有600多人,遠遠超過以華文修讀的學生數(shù)量,正體現(xiàn)對中國課題的高關注度,而不是基于華文學習的熱情。義順初院規(guī)劃明年舉行雙語的研討會,也為英文修讀的學生創(chuàng)造討論的平臺。
因此,新加坡對中國的觀察,因為通識課程、雙文化課程、浸濡計劃、短期培訓計劃等等的持續(xù)實施和推廣,參與人數(shù)日多,影響層面日廣,對中國的認識程度也比以往深入、多元。這些,既與中國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派官員到新加坡學習構成有趣的互動,反過來亦激發(fā)人們更深刻地理解新加坡的優(yōu)勢與未來發(fā)展的推動力。
能夠去中國留學的,往往是結合了對中國元素的向往以及華文學習的熱情。畢竟,在中國的大學學習,需要一定的華文基礎。在這類人才不斷增加的同時,也有必要同時思考如何為純粹英文源流的學生繼續(xù)創(chuàng)造可以接觸中國、深入了解中國的機會,這其中有華文能力弱的華族學生,也有非華族的學生。比如,在以英文修讀“中國通識”之后,能夠有什么樣的機制和方式,確保這些對中國元素有興趣的人才,不至于像原先修讀華文科的學生們一樣,在大學教育和實際工作中,削弱了原先的積累?(周兆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