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中,每一年農歷二月初二被稱為“春龍節(jié)”或“青龍節(jié)”,北方百姓據其日期和民諺,多俗稱為“二月二”、“龍?zhí)ь^日”、“龍頭節(jié)”,古時又有“中和節(jié)”、“迎富日”等稱謂,南方則稱其為“踏青節(jié)”、“挑菜節(jié)”等。
據史學家考證,春龍節(jié)最早應起源于中國唐朝時候,至明朝時,春龍節(jié)在民間便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在文字記載中,明人沈榜所著《宛署雜記》便就當時業(yè)已形成的節(jié)日風俗與民諺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同期文人于奕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 中亦載:“二月二日,曰龍?zhí)ь^,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
但是,在民俗文化去蕪存菁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二月二”與“龍?zhí)ь^”之說為何會聯系在一起呢?一方面,在中國古代,“龍”不僅被世人視為祥瑞之獸,更是騰云駕霧、統(tǒng)管天下鱗蟲的“百蟲之王”。翻閱“二十四節(jié)氣”時令我們不難發(fā)現,“二月二”正處在“雨水”、“驚蟄”、 “春分”等三大節(jié)氣之間。此時,大地回春,日暖花開,伴隨著“驚蟄雷”的響過,蟄伏在巢穴中的昆蟲紛紛醒來,伺機而動,而“龍?zhí)ь^”則可震懾百蟲,使之不敢胡作非為,糟蹋糧食,以保一年豐收。 此外,“二月二”在農時中又是一個既需要雨水滋潤、降雨又由此開始的日子,“龍?zhí)ь^”則可祈求傳說中的龍王行云布雨,以保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民諺中的“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祈盼的正是此事,可以說,在這一民諺背后,包含著我們華夏農耕民族對于“好日子”的期盼與向往。
另一方面,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了根據星座判斷季節(jié),他們把天空中“黃道”附近可見的星星分為二十八組,取名“二十八宿”。不僅如此,還按逆時針方向分為東、西、南、北四方,每方七宿。在這其中,東方的角、亢、氐、房、尾、箕等七星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古稱“東官蒼龍”(又作“東官青龍”,即“四象”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只有到了冬盡春來、和風送暖之際,“蒼龍”中的“角宿”才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再次出現。這時,人們不僅可根據“蒼龍”初露的“角宿”,知道春季又已到來,而且因為此時整條“蒼龍”只有“龍角”露頭,整個“龍身”還隱沒不見,故稱龍?zhí)ь^。
在中國民間,“春龍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日習俗便是男剃頭(理發(fā))、女洗頭。在民間傳說中,無論老、少(尤其是男孩子)都以在這一天剃頭為吉,據說,春龍節(jié)“理發(fā)去舊”不僅可以修飾因為“正月不剃頭”的民俗禁忌而蓄長的頭發(fā),更可以為“剃頭”者帶來一年的好運。
在節(jié)日食俗中,人們在“春龍節(jié)”這天都以食用爆玉米花、炒料豆、春餅、面條等為吉。不過,人們在食用時,大都聯系食品的形、色把食品加上“龍”的頭銜,譬如人們把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對此,清人富察郭崇所著《燕京歲時記》中便載:“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zhí)ь^。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各地在節(jié)日習俗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又形成了一部分頗具地域色彩的“本土”習俗。如在山東德州,便有兩大頗具魯西北地域特色的食俗:一是烙饸子,二是吃“土里蹦”(音)。在德州人看來,剛剛從鏊子里出鍋的饸子不僅含有“和(饸)和美美”“和(饸)氣生財”之意,更因為它外焦里嫩,色澤金黃,無論其形還是其色都頗似“龍鱗”,吃了“龍”賴以護身的“鱗甲”這一年自可百病不侵,平平安安。“土里蹦”是一種節(jié)令食品,多以面粉、白糖,摻以糖精、酵肥等發(fā)酵、炒制而成。其物外形比黃豆略大,色澤暗黃,入口酥脆。因其以當地盛產的白沙土炒制而成,故得名“土里蹦”。在民間土語中,“蹦”其意又可通“跳”,而“龍?zhí)ь^”之日食用“土里蹦”,自然具有“跳龍門”之意。
此外,二月二還有“三敲”的習俗,民諺道“二月二敲梁頭,金子銀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都不見;二月二敲鍋底,燒干柴吃陳米”,所以,舊時的家庭主婦,這日清晨都要早起,用木棍“三敲”,以祈佑新的一年吃穿有余,富貴平安。(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