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七日電 作者 李琳熙 吳迪
暑假里的北京語言大學校園仍不寧靜。在一間教室內,三十多名外國小朋友正在一名中國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中國古典樂器二胡的演奏,有的還拉出了小曲。他們是二00七年“華語之橋”中文游學夏令營的營員。
這些小朋友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等五大洲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他們中的八成是華人后裔。在他們的假期里,“華語之橋”中文游學夏令營把他們帶到了中國。
“華語之橋”成立于二00三年,由一批留美的中國學生創(chuàng)辦,主要從事中美間青少年國際教育文化交流。四年間,“華語之橋”與中國高校合作,在每年的春夏之季,舉辦中文游學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教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活動內容。
今年帶隊來華的“華語之橋”市場總監(jiān)于娜說:“這個夏令營為華裔家庭的后代們鋪設了一條尋根之路,幫助他們走近中國,了解中國!
學習中文,兼習文化
每一支團隊在中國共有三周的學習參觀時間。三分之一的時間為語言課,每天上午四小時的課程讓高級班的營員學會了成語、初級班的營員學會了日常會話;三分之一的時間為文化課和北京游,營員們可以親身體驗書法、二胡、剪紙、篆刻、武術等中國傳統(tǒng)藝術,還可以品嘗北京烤鴨和老北京的家庭晚餐;剩下的時間則安排了外地旅游,內蒙古草原、西安兵馬俑、河南嵩山少林寺成了他們的首選。
“華語之橋”還將學習中國文化的課堂搬到了美國當地。今年寒假,“華語之橋”的志愿者們走進美國的中學,介紹中國文化,讓美國學生體驗中國人的過年方式。
于娜介紹說,據美國大學委員會的調查顯示,目前只有二百五十所中小學開設中文課,幾年后這一數字將是兩千五百。
十六歲的克里斯特法·唐是旅居香港的法籍少年, 父親臺灣人,母親法國人。今年他已是第二次跟隨夏令營來到中國。他用生硬的中文說,仍然記得前年在清華的夏令營里書法、畫臉譜課程如何吸引他,今年新加了樂器課,于是又開始期待拉二胡了。
孩子盡興,家長放心
七月二十四日的書法課上,頭發(fā)花白的中國老師正在用流利的英語介紹中國古代書法的變遷,一名家長正坐在孩子們中間,不時地用照相機拍攝孩子上課的情景。
華語之橋夏令營的參與者在八到十八歲之間,這在二00四年第一批“華語之橋”營員來華時,全美范圍內首次招收十二歲以下的兒童。由于這些營員年齡過小,夏令營還允許家長隨行。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小營員把家長“帶”到了中國。
即使沒有隨同,家長們也不用擔心遠在千里之外的孩子。輔導員們每天都用攝像機記錄下每一堂課和每一次旅游的情景,然后上傳到網站上,家長們可以直接獲知孩子們當天的情況。
在這里,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是一比六,遠遠高于世界多數國家的旅游團隊的一比二十甚至一比四十的水平!昂芏鄬W生來到中國的第一周水土不服,輔導員們及時送藥送水,在‘華語之橋’夏令營里,他們真正做到了‘你的Help就在身邊’”,于娜笑著說,“有了這些優(yōu)秀的輔導員,孩子們明年才會再來。”
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美國北卡州的一個高中生,二00五年作為學生走進夏令營,0六年作為輔導員再次加入,0七年在美國考上了大學,還選擇了中文專業(yè)。
十六歲的布魯斯·格蘭尼克(中文名郭嘉輝),曾經發(fā)誓不學中文,他的母親抱著“最后一次嘗試”的心態(tài)給他報名參加了0四年的夏令營。閉營不久,“華語之橋”接到他母親來自芝加哥的電話,稱他的孩子不僅主動學習中文,還經常跑去附近的中餐館練習口語,真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學習語言是一件長期的任務。我們并不指望這些孩子們在短短的三周內掌握一門幾乎陌生的語言,而是培養(yǎng)孩子們學習中文的興趣,讓他們知道中文在了解世界中有多么重要。”于娜最后表示,通過在夏令營里的學習,營員們將會把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了解中國文化中去!罢f不準將來他們誰當了州長,還會致力于中美的友好和文化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