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參加“中國尋根之旅”——中老緬青少年手拉手西雙版納夏令營活動的42名老撾、緬甸華裔青少年學生結(jié)束了全部活動。在依依道別聲中,同學們難舍難分的場景令人感動。
老撾、緬甸領隊在閉營儀式上無比感慨地說,雖然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夏令營活動,但在短短7天里,老、緬方學生與中方結(jié)對的同學同吃同住,一起度過了這段美好時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顒咏M織方表示,為同學們創(chuàng)造一次這樣的經(jīng)歷,就是為了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根在中國。
精心組織加深交流
為了使參加夏令營的42名老撾、緬甸華裔青少年能在短時間里親身感受中華文化,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對西雙版納風土人情的了解,州僑辦、團州委、州教育局領導及帶隊老師除組織營員們游覽傣族園、森林公園、花卉園外,還舉辦了“華人與世界”中外青少年文化發(fā)展交流會、“尋根之旅”聯(lián)誼晚會和“同吃一鍋餃”、“同畫一幅畫”等活動,營員們進行了籃球、拔活比賽,老、緬營員還為中方營員進行了藤球表演。
7月25日,營員們手拉著手,在綿綿細雨中,一起走進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西雙版納自然博物館。在講解老師的解說下,營員們對我州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圈保護區(qū)、熱帶雨林、動植物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了解。
42名華裔青少年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中,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進了彼此的友誼。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shù)交流活動,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加深了三地學生之間的真摯友情。
活動期間,州僑辦及團州委除了安排營員們回家鄉(xiāng)走走、去景點看看、跟學生聯(lián)歡外,還增加了一樣新內(nèi)容———入住寄居家庭。入住寄居家庭是國外進行文化交流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很容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成一片”。老、緬方學生對入住寄居家庭很贊同。緬甸學生阿妹說:“我出生在小勐拉,母親祖籍是景洪市勐龍鎮(zhèn),但我一直都沒有機會回家鄉(xiāng),能參加此次夏令營我感到很慶幸。在中方營員家里,結(jié)對營員的親人對我的關(guān)愛之情超乎自己的想象,在短短幾天里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真情奉獻增進友誼
在夏令營的7天時間里,州僑辦、團州委領導及帶隊老師自始至終全程陪同參加了各項活動,熱心周到細致地為營員們服務,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極力為營員們提供最大方便,如遇有營員生病等特殊情況,及時給予他們格外的關(guān)照,及時約叫隨團醫(yī)生進行診治,盡最大可能為營員提供周到滿意的服務。
景洪市一小的劉艷老師擔任此次夏令營活動的總輔導員,在到磨憨迎接老、緬營員的過程中,因淋雨身患重感冒,但她一直堅持參與組織整個行程的每一項活動,每天都堅持到老、緬營員全部被中方營員家長接回家安置好后,她才放心地趕往醫(yī)院打點滴。
老撾萬象寮都公學副校長陳權(quán)今年已是第二次帶隊參加夏令營活動,在整個行程中,57歲的他仿佛年輕了許多,與營員們一起唱歌、跳舞,營員們不時圍在他身邊問這問那,和營員們相處得十分融洽。
“尋根之旅”感觸頗多
不論是在“華人與世界”中外青少年文化發(fā)展交流會上,還是在“同畫一幅畫”活動中,42名來自老撾、緬甸的華人青少年在言行舉止中都流露出濃濃的中國情結(jié):他們能說標準的普通話,“我的故鄉(xiāng)在中國”經(jīng)常掛在他們的嘴邊。
“雖然我出生、生活在緬甸,但父母還是要求我從小學習漢語,學說普通話”。能講一口標準、流利普通話的華裔女孩楊曉梅對記者說。夏令營里的許多同學在父母的指導要求下,都學會了說普通話。
與夏令營里同齡的學生相比,老撾籍學生萬薇所說的漢語算是比較好的一個。萬薇的母親原藉是勐臘,在女兒出國前囑咐說:“參加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很難得,一定要珍惜與家鄉(xiāng)的孩子們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多了解中國的文化,多說漢語! 當問到“尋根”的收獲時,萬薇說:“現(xiàn)在中文運用日益廣泛,我們學校每周進行中文演講、唱中文歌和作文比賽。我積極爭取參加此次夏令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與中方營員交流學習中文,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將來到中國工作和學習!(海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