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消息: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兩會雖落幕,但政協(xié)委員潘慶林大會時提出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的建議,卻在海內外激起新一輪辯論。電腦科技發(fā)展到今天,學中文在海外正逢史無前例的熱潮,海外漢語教育到底要走繁還是走簡?這是從學生、教師到華人社區(qū)都難以回答的難題。
潘慶林建議全中國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理由有三:一是,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太粗糙,違背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二是,以前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傳播,但現(xiàn)在多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三是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于兩岸統(tǒng)一。但反對者認為簡體字已在人們學習、生活中根深蒂固,并沒有出現(xiàn)什么問題,推倒重來,絕不容易。目前中國官方的最新說法是,“須依法推廣簡體字”。
在海外的中文學校則被迫在中文繁體字和簡體字間抉擇。不少中文學校負責人都感嘆中文教學在“擁簡”和“擁繁”間難兩全。
新澤西州新芽雙語學園,2004年迎著中文熱的勢頭創(chuàng)校。校長黃秀樺是臺灣移民之女,小時候自己念中文學校時學的是繁體字。她表示,新芽成立后的第一年,學校采用繁體字,當時學校從臺灣購買很多教學材料。但一年后,她發(fā)現(xiàn)很多學童的家長是來自大陸,教師也以多半來自大陸,習慣簡體字。
市場考量 簡體字成主流
黃秀樺開始認真思考學校長期中文教學走向。她與所有教師進行內部辯論,多數(shù)教師認為,簡體字的使用范圍遠遠大于繁體字,使用簡體字的人更多,新加坡使用簡體字,香港、臺灣也有部分人學習簡體字。為讓學生未來更容易適應中文市場的主流趨勢,新芽決定放棄繁體字,從創(chuàng)校第二年后改用簡體字。
黃秀樺表示,中文繁簡兩個體制的存在是現(xiàn)實,海外學中文,只能從中做抉擇。她的學生以領養(yǎng)兒童和第二代華裔為主,這類學生對兩種字體都沒有偏好,但學寫簡體字更簡單。她的多數(shù)老師也較習慣使用簡體字,這是她最后抉擇的考量。
該校陳薇如老師是臺灣移民,現(xiàn)在教簡體字也得心應手。她表示,在臺灣讀書時作筆記為快速寫字就常用一些簡體字。她看大陸網站時也學會不少簡體字。現(xiàn)在除了視覺上仍相信繁體字比較美觀以外,使用簡體字教學絕對沒有問題。她說:“從繁到簡,只要克服最初很表層的不適應,把語言作為工具來使用,一點都沒有問題。”
繁簡共存 僑校一國兩制
歷史悠久的紐約華僑學校一直使用漢語注音和繁體字,2007年,在“走繁走簡”的大辯論中,該校也動員所有教師和董事展開討論,最后該校走折中路線,教學使用大陸的漢語拼音,但字體仍保留傳統(tǒng)的繁體字。
該校校長黃炯常表示:“簡體字和繁體字哪個更重要?很難說,但使用拼音應該是潮流,這可能是市場的反應!彼赋觯焙喒泊娴默F(xiàn)實,在海外中文教學中好像“一國兩制”。華僑學校多數(shù)教師和董事們最終認為,繁體字代表中國文字五千年的歷史,有保留和學習價值。這種“一國兩制”在這個紐約古老華埠核心地帶的華僑學校非常明顯:高年級學生仍使用臺灣的注音符號,2007年以后的學生則使用拼音。(邰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