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開辦六年直通車綜合課程的自主學!A僑中學,今天慶祝90周年校慶,在校園舉行萬人宴。來自香港、廣州、廈門、福州、北京的海外華中校友團110人,也特地回母校參加盛會。
華中90年,培養(yǎng)了49名獲得總統(tǒng)獎學金的優(yōu)秀生,人數(shù)是這項全國學生最高榮譽的全國之冠。
這所1919年創(chuàng)立的學校,2005年與華中初級學院合并。
總裁洪偉雄在90大慶前夕接受《聯(lián)合早報》專訪時說:“華僑中學和華中初級學院合并,是強強合作,資源集中,使華中得以再攀高峰。開動直通車后,又有南洋女中加入,使華中綜合課程陣容更強大、更完美,我們對華中未來更有信心!
華中多位領導人也接受訪問,暢談華中接下來要辦得更好的發(fā)展大計。
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 近八成教師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華僑中學秉承這信念,鼓勵它的教師團隊不斷進修提升自己。
華中副總裁潘兆榮解釋:“有好老師才有好學生,指導學生做研究專題論文前,教師應該先做研究。教好學生之前,教師自己先武裝起來。修讀高等學位,我們必須閱讀很多文章,了解世界教育最前沿的狀況。而自己動手做了研究,回到課室,教學生做起專題,閱讀、找資料、做分析時,自然得心應手。”
華中現(xiàn)有355名全職教師當中,有278名(78%)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其中10人(3.6%)是博士,268人是碩士。碩士教師中,又有27人(10%)目前在攻讀博士學位。52歲的潘兆榮,去年以“新加坡中學生領袖學生的素質(zhì)”為論文題目,獲得西澳大學教育博士學位。
華中于2000年和西澳大學簽訂合作協(xié)議,每年讓大約20名教師修讀碩士課程,希望在5至10年,實現(xiàn)全校所有教師起碼擁有碩士學位的目標。2001年起,西澳大學在每年的3月、6月和11月學校假期,派教授到華中校園授課。今年已經(jīng)是第七批教師在進修。
學費方面,西澳大學碩士課程學費1萬4000元,博士課程3萬2000元。在華中支持下,學費一半由校方資助,一半由教師自付。教師分擔的這一半學費,可以用每年華中發(fā)給教師1000元或1500元的進修費,分期付款攤還。
校方認為,這是一個校方和教師雙贏的計劃,因為有意自我提升的教師,不必辭職或申請無薪假期修讀高級學位,而校方也不會流失師資。
設卓越教研中心
除了與西澳大學合作,把教授請進校園來,讓全體教師進修高等學位,華中還于2007年設立“卓越教研中心(Centre for Pedagogical Excellence)”,著手研討重要的教育課題,并發(fā)表研究成果。這個中心也與教育學院合作,為教師提供教導高才生的訓練,同時為教師提供進行教育研究的各種資源。
鄭雅鳳老師(49歲)是負責卓越教研中心的處長。她說:“校方是前年去美國考察,看到哈佛大學設有‘Centre for Teaching & Learning’,也決定自己設立‘卓越教研中心’,協(xié)助教師不斷提升。每年我們根據(jù)學校的需要和未來的方向設計教師進修的課程內(nèi)容,例如,學校目前正朝‘未來學!姆较蚺,我們就為教師提供成為‘未來學!處煹呐嘤栒n程!
華中是自主學校,可以自行聘請教師,有些從海外來的教師,入校前并沒有受過新加坡的師資訓練,“卓越教研中心”于是為他們設計華中特有的教學原理、教學法、教學實踐等等培訓課程,新教師完成培訓,還能獲得“華中師資培訓證書”。隨著越來越多中途轉業(yè)者加入教師行列,鄭雅鳳預期有更多新教師會上“華中師訓班”。
中“未來學校”將朝三方面發(fā)展
華僑中學是第一所自主學校去年被教育部挑選成為“未來學!。在未來五年,華中“未來學!睂⒊矫姘l(fā)展:一是設立環(huán)球學院,通過虛擬實境讓學生向國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學習。二是與世界多國合作伙伴展開高級研究計劃。三是打造多元化的學校環(huán)境。
華中副校長曾文馳負責這項發(fā)展計劃。他說,華中將在教育部、新加坡資訊通信發(fā)展管理局與國立研究基金的支持下,和新加坡科技公司與微軟公司聯(lián)手合作,在中國、印度、英國和美國的重要城市,設立虛擬校園和衛(wèi)星校園。
他說:“華中是新加坡第一所在北京設立衛(wèi)星校園的學校。有了未來學校的設備,我們將借助網(wǎng)絡、視像會議等先進科技,提升華中與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中、印度班加羅爾科登主教男校,以及與美國維吉尼亞州勞登郡數(shù)理學院的交流計劃!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及學習熱忱,華中未來學校將采取靈活的課程設置及評估制度,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世界觀和道德觀,并在今年起試行綜合寄宿計劃。
曾文馳說:“我們在嚴謹扎實的直通車綜合課程的基礎上,要求未來學校及綜合寄宿計劃為學生提供更多加強他們領袖訓練、品格發(fā)展及研究能力的機會。通過寄宿,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才能、健全人格和學術能力。這個綜合寄宿計劃是未來學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華中經(jīng)驗’的重要部分。屆時,每名華中學生都有最少一年寄宿的機會。”
華中學生論文登上國際學報
論文刊載在國際學報上,甚至受邀到國際會議上發(fā)表,華中學生備受矚目。
從2005年至2008年,華橋中學有11名學生的研究論文刊載在國際科學學報上、受邀到國際會議發(fā)表論文。另外,2007年至2008年的國際賽中,華中一共獲得九項世界級競賽冠軍。其中參加“未來問題解決計劃世界賽”還獲得兩年雙料冠軍。
學生從中一開始做專題作業(yè)
華僑中學總裁洪偉雄(59歲)說,學生在專題作業(yè)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和華中學生從中一開始就在各學科做專題作業(yè)有關。每年,學校都舉辦專題作業(yè)比賽,學生也參加校外專題作業(yè)比賽。
他說:“我們認為做專題作業(yè),能激發(fā)學生深入鉆研有興趣的課題,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還能促進交流,互相切磋研究,從小發(fā)揮群策群力的精神!
程愛珍老師是華中負責科研的處長。她說,中學時代論文就能刊登在國際學報,將促使這些學生走上學術道路,日后成為科學家或學者。華中有20%至30%這樣的學生,鉆研尖端科技,平日有機會接受大學教授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科學家指導。
她說:“我們和本地及全世界21個大學院系及實驗室有來往,46位教授是我們學生的導師。在華中成為‘未來學校’后,往后來自世界的合作伙伴和導師人數(shù),會越來越多!
去年贏得“未來問題解決計劃世界賽”世界冠軍的人文科專題作業(yè),是6名中三生展開關注自閉癥學生的社區(qū)服務學習計劃。他們?yōu)樽蚤]癥兒童編寫了一本圖文并茂的中英對照讀物《閱讀伴我成長—兒童日常生活指引》。以色彩繽紛的插圖和簡單的文字,教不敢和陌生人接觸的自閉癥兒童勇于走出孤獨和封閉。
洪偉雄說,華中學生的專題作業(yè),已經(jīng)遠遠超過會考特優(yōu)的要求,在過去兩年A水準會考的專題作業(yè)成績,幾乎達到人人特優(yōu)(2007年97%,2008年98.2%)的最佳成績。
華中的中一中二生都要做學科專題作業(yè)。中三開始,有40%學生參加各式各樣課程,如人文課程、美術課程、語文特選課程(華文)、數(shù)理高才課程、雙文化課程等,參加課程的學生都必須撰寫有深度的專題研究論文,其他60%沒有參加課程的學生則在個別科目或社區(qū)服務做專題作業(yè)。
程愛珍說:“華中學生從中一專題作業(yè)開始學習撰寫專題論文,知道怎樣找資料,怎樣采訪,怎樣根據(jù)‘已知’去找‘未知’,掌握做研究的技巧手法!
校友會將成立少青團
華僑中學校友會將于今年中成立少青團,積極招募19歲至35歲年輕校友加入校友會,盡量與在籍學弟學妹“短距離”,多方協(xié)助母校發(fā)展。
華中校友會會長王勇誠(57歲)在母校90歲大慶前夕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校友會會員年齡經(jīng)常有偏老中,獨缺青少的情況。年紀太大的校友,無法了解年輕人的需要,結果除了給母校捐款,很難參與母校其他活動。我認為校友會不僅僅是校友之間的聯(lián)系網(wǎng)絡,還是回饋母校的巨大力量。”
他自去年中出任會長,開始思考為校友會成立少青團。他說:“我找了幾個剛畢業(yè)不久的校友談,他們都很支持我的想法。我希望少青團成立后,不只能長時間培養(yǎng)接班人,還能近距離為母校貢獻力量!
2004年華中畢業(yè)的曾子謙、曾恒輝,以及2007年畢業(yè)的蘇奕達是他找的第一批年輕人。
曾子謙(23歲)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讀書。他說:“我們邀請19歲至25歲的校友加入少年團,26歲至35歲的校友加入青年團。少青團準備在7月成立。成立后,會積極展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八九月趁在外國留學的校友回國度假,主辦升學講座,邀請中四和高二的學弟學妹參加。第二個活動是10月中秋節(jié)舉辦華中最傳統(tǒng)的中秋盛會!
曾恒輝(23歲)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他說:“今年中秋歡慶將從早上到深夜。白天有一連串體育活動,晚上賞月,歡迎校友和在籍同學參加!
蘇奕達(20歲)還在國民服役。他說:“美國肯尼迪總統(tǒng)說‘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我認為對母校也一樣。我們成立少青團,就是為了回饋母校。華中有今天,是很多代校友的貢獻。我們要以他們?yōu)榭!?潘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