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芝加哥華語論壇》報消息,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說:中國語言文化要走向世界,需要經(jīng)歷交流、交鋒和融合的過程。這一過程,至少需要五年或更多的時間。許琳于最近召開的芝加哥全美漢語大會期間,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就全球漢語熱中如何看待海外有人認為中國在“輸出價值觀”的問題談了她的看法。
許琳說,實際上,每個國家的價值觀都會通過語言和文化的傳播溶入在生活中、故事里。我們不會強迫讓人家接受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只是希望讓外國人了解我們在想些什么。例如在國外的孔子學院,要什么教材我們就給什么,我們不會強行推行什么教材。在教學上當然我們也不回避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就是實事求是,按照實際情況來講。文化本身就具有感染力,藝術(shù)、語言的學習過程,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許琳認為,現(xiàn)在中國在對外語言方面的資金投入,比起其他發(fā)達國家還是很不夠的,遠遠不能滿足國外的巨大需求。如何讓外國人真正地了解中國,是我們當前遇到的重大挑戰(zhàn)。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交流傳播,才能讓人家更好地了解我們,讓外國人看清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目前我們推廣孔子學院的步伐不是快了,而是要多多益善,先有了規(guī)模才能講質(zhì)量,而且質(zhì)量的標準也要符合當?shù)氐膰,不能用過去的舊的質(zhì)量標準來看待。
許琳表示,中國語言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與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有所沖突、矛盾和交鋒。首先我們要在這方面站出來,有自信,不能老是“溫良恭謙讓”。經(jīng)濟要實現(xiàn)全球化,文化也要多元化,我們要不斷努力,使?jié)h語真正成為其中“一元”。國外建立孔子學院,外方非常主動,現(xiàn)在一般是外方至少申請三次,我們才會考慮。
許琳對于在芝加哥召開的第二次全美漢語大會的成果感到非常滿意。她說,本來估計有六百人參加,一下子多出來三百多位代表,有將近千人與會,大大超過了首屆全美漢語大會的規(guī)模。這次大會,必將對進一步開展海外中文教育和加強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各方面的合作產(chǎn)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張大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