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18日的美國《世界日報》刊文說,海外華人應(yīng)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持之以恒,用中文和子女溝通,培養(yǎng)雙語、多語人才沒有秘密。
文章摘錄如下:
很多華人父母每次碰到我都會問我一個同樣的問題:“你是怎么教你的孩子說中文的?”而我每一次也給他們相同的答案:“我沒有特別的教他,只是每天跟他講而已”。
我的經(jīng)驗以及專業(yè)知識告訴我,做父母的只要持續(xù)不斷從孩子出生到大,跟他們用任何一種、兩種或數(shù)種語言溝通的話,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無條件地“照單全收”,也完全可用這些不同的語言作個別的回應(yīng)。
幾天前,我無意讀到美聯(lián)社一位資深女記者的一篇有關(guān)幼兒學語言的報導,覺得非常有意思,特別想跟一些年輕的父母分享。
0到7歲是學語言黃金期
在“幼童─輕而易舉學雙語”一文中,該女記者提到,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指出幼兒的大腦很容易變成雙語或多種語言的“神經(jīng)中樞電路”?茖W家認為嬰兒與生俱來就有極強分辨各種獨特聲音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學第二、第三或多種語言的黃金期是0歲到7歲。
這些科學家們把一群初生不久,幾個月大、不同國籍的嬰兒放在一起,將一種裝有特別設(shè)計過,帶有音符的玩具放置在嬰兒的耳邊,再將一個和電腦連線,上面附著一些大大小小黏貼的小小尼龍帽罩在他們的頭上。當一些無意義的聲音或音節(jié)組合群響起時,科學家們再用非常精密的儀器,記錄這些嬰兒眼睛隨著移動的方向以便測知他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這些音節(jié)/音符/聲音的,然后又是如何將這些“聲音”印在大腦里的?嬰兒一般在周歲左右開始牙牙說話。
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作研究和教書的庫爾博士是一位國際知名、從事嬰幼兒腦部發(fā)展和語言學習的權(quán)威專家。庫爾在最近發(fā)表的研究報告中大膽指出:“六個月以前的嬰兒對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和不同的發(fā)聲都能分辨出來,但到了一周歲左右,這種與生俱來極強的辨音能力就逐漸減低到只對母語的認識!彼壳叭匀辉谔接懙囊粋重點是,嬰兒在六個月到12個月大之間,如果沒有其他外來語言的持續(xù)輸入,他們腦部對各種聲音吸收、辨識和儲蓄的能力到底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庫爾的研究心得,特別是對海外華人如何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雙語或說各種語言的下一代很多寶貴的啟示:不要放棄自己的母語。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持之以恒,用中文和他溝通,不要怕他學不好、不會講、不愿意講等等借口,要知道孩子學習的潛力是遠遠超過你我所夢想不到的。
堅持用母語與孩子溝通
教會孩子能說、能聽兩種或數(shù)種語言沒有什么秘密。堅持用母語跟他溝通,不要“口軟”。當你“棄我就他”時,孩子一生學習的黃金機會基本上就永遠“喪失了”。
當然孩子會聽、會說還是不夠的,作父母的應(yīng)該找些“熱情的借口”,鼓勵他們也同時加強讀和寫的能力,否則他們?nèi)匀皇莻“文字盲”。
我因工作的關(guān)系,經(jīng)常參加許多大大小小有關(guān)于教育方面的會議,也常常聽到一個笑話:“講兩種語言的謂之雙語,講兩種以上語言的人稱為多種語言者,而講一種語言的人謂之美國人”。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說明在美國能用兩種或多種語言溝通的人,還真是鳳毛麟角,屆指可數(shù)的呢!冀望你的兒女都能成為語言世界里的鳳和麟。(羅漢中,現(xiàn)任紐約州教育廳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