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埃塞俄比亞!薄拔覑壑袊。”“我們是朋友。”
每周二下午,24歲的中國姑娘趙茹靜都會走進埃塞俄比亞當地的一家公共圖書館上課。她的漢語公共課程從9月16日正式授課以來,一直好評不斷。
2006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了50名青年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亞進行對外援助,趙茹靜就是其中的一員!鞍H肀葋喪鞘澜缟献钬毟F的國家之一,當地語言是阿姆哈拉語,并通用英語!
因為貧窮,當地人民養(yǎng)成了“手心向上”的習慣。趙茹靜說:“在馬路上,我經常遇見20多歲的年輕人伸手要東西。他們并沒有因為貧窮而努力工作,已經習慣依賴別人的幫助。”
1970年11月24日,中埃建交。1974年,中國開始對埃塞俄比亞提供醫(yī)療和教育等對外援助服務。2000年以后,更多中國企業(yè)陸續(xù)將眼光投放在埃塞俄比亞。趙茹靜說:“目前,中國進入埃塞俄比亞的企業(yè)與日俱增。這些企業(yè)修路,修橋,建玻璃廠、水電站等。他們愿意雇傭當地人,因為只需要支付人均400玻爾,折合人民幣約300元錢的工資,比中國員工便宜得多。這讓我意識到,傳播漢語已經具備了社會基礎。現在來上課的學員大多是商人、當地職員,以及一些求職者!
2007年末,趙茹靜完成了志愿者工作回到中國,而后又返回埃塞俄比亞,并在原所在單位“中興通訊”的支持下,租用當地某圖書館的房間,免費教授漢語!肮境袚怂匈M用,每月大概5000玻爾,折合人民幣約3500元,并提供了一應教學用具!
趙茹靜自編了語言教材!拔覅⒖剂撕芏嘀袊霭娴恼Z言課本,并自己配圖。課本的語言是英語、漢語和拼音三種對照,內容多涉及日常用語。”
與中國人學習母語的步驟不同,趙茹靜并沒有一上來就教漢語拼音,而是讓學員學習基本對話。“拼音比較枯燥,生活對話則容易入門。第二階段,才是將拼音、四個音調以及拼寫著重強化在對話中。”
在趙茹靜看來,學習語言并不是簡單地在“聽說讀寫”上達標。“我們的課程除了語言學習,還有文化傳播。比如‘中國功夫’這個主題,就請一位會打太極拳的師傅現場表演,并教授基本招式!
為了拉近和學員的關系,趙茹靜還買了幾本阿姆哈拉語的教材自學!白鰹橐粋外國人,如果我可以用簡單的阿姆哈拉語和他們溝通,當地居民就會覺得非常親切!壁w茹靜說,阿姆哈拉語有16個字母,這些字母是由247個符號組成,每個字母有七種發(fā)音和變形。字母的發(fā)音在單復數、男女性別、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中都發(fā)生改變。很多句子理解都需要死記硬背,就像“發(fā)燒”這個詞,在阿姆哈拉語中是“我敲了你”。
“如果學員能掌握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他們就有更多機會去中國企業(yè)工作。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弱化‘手心向上’文化!壁w茹靜認為,埃塞俄比亞要擺脫貧窮,不應該光靠世界組織以及其他國家的援助,而是從骨子里轉變觀念,掌握真正的生存技能。
“茹靜所做的事情,就像老子說過的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闭憬瓗煼洞髮W非洲研究院研究員肖玉華說,援助不是解決埃塞俄比亞落后貧窮最根本的辦法。埃塞俄比亞是一個擁有3000年歷史文明的國家。外交部的統(tǒng)計說明,截止到2006年,中國企業(yè)在埃塞俄比亞的投資達640萬美元左右,工程承包合同簽訂接近17億美元。這使兩國的合作進入“雙贏”。當埃塞俄比亞的人們看見了中國企業(yè)帶來的切實好處,就會促使他們想去和中國人有更多的合作交流。
肖玉華說:“此時,語言的學習不再來自于個人興趣,而是延伸至個人利益。這使?jié)h語語言在溶入到埃塞俄比亞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