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離開新加坡數月了,但張帆每隔幾天就會上網,搜索關于“培華長老會小學”的新聞,看看曾朝夕相處的學生。而張帆現在的學生——宜昌市伍家區(qū)實驗小學5年級的孩子們,也感受到了老師“留洋”后的變化,笑容更多了,上課更輕松了……4月1日,記者面對面采訪了張帆,分享了這位年輕女教師的新加坡教育之旅。
不放棄每個孩子
2008年2月,伍家區(qū)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張帆,作為湖北省教育交流團的一員,遠赴新加坡當華文老師。張帆被安排在“培華長老會小學”交流,這不僅是一所教會學校,還是一所貴族學校。
張帆說,新加坡沿襲英國精英教育制度,嚴格而殘酷的選拔制度把每位學生從小就分成了三六九等,連所在班級也是按成績劃分。
盡管如此,學校卻堅持不放棄每個孩子,如對于一部分成績差,但有上進心的孩子,學校單獨開班,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開設課外輔助課程,根據學生的意愿和特長,進行培訓。張帆舉例說,3年級有5位學生非常喜歡打乒乓球,學校還聘請專業(yè)教練上課。
作為一名中國教師,張帆更是用行動詮釋“師德”。張帆的班里有名叫“塔莉亞”的混血女孩,因為在家都用英文交流,她從小就不喜歡華文課。為了提高塔莉亞的學習興趣,張帆一有空就到圖書館借華文繪本給她看,還經常跟她聊天鼓勵她,漸漸地,塔莉亞愛上了華文課。
在一年后的期末考試中,塔莉亞的華語成績從60多分一躍到89分,還獲得了年級“最大進步獎”。
特殊的國民教育
在新加坡交流的短短一年間,最令張帆震撼的,是新加坡對學生的國民教育,學校和老師時時刻刻都向學生們灌輸強烈的國家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
每天7點10分,張帆所在的學校都要舉行升旗禮,雖然整個儀式很簡短,但每個學生都很認真地唱國歌和校歌,還要手捂著胸口念新加坡公民誓約。
而更為特別的是,每年的8月9日是新加坡國慶日。根據政府規(guī)定,小學生到了五年級,必須要出席參觀國慶觀禮預演,這也是每位學生最渴望的事情。預演共3次,全國5年級學生就是惟一的觀眾。
作為帶隊老師,張帆也有幸參加了預演觀禮。她告訴記者,參加觀禮的學生都可獲得一個禮品包,是以可回收材料制成,禮包上的圖案以“新加坡精神”為主題。預演中,全國各地的學子們揮舞著手中的旗幟,高聲齊呼“新加坡,我愛你!”張帆說,新加坡的國民教育值得中國借鑒。
老師也是公務員
談起新加坡的老師,張帆也頗有感觸。
她告訴記者,新加坡的老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國家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很高,研究生學歷的教小學都是很平常的現象。而且,新加坡老師的工作量是中國老師的三倍,很多小學老師一個星期要上30多節(jié)課,還外加課外輔導活動課程,連部門主任都是一星期20多節(jié)課。
而且,學校有自主招生選擇學生的權力,每年小學畢業(yè)會考后的學校排名,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聲譽和招生。張帆曾親眼看見一些帶畢業(yè)班的老師,放假了還到學校去搶著為學生免費補課。
與國內不同的是,在新加坡,如果想來當老師,不管以前是什么職業(yè),只要學歷達到要求,獲得教育部門資格認定,在教育學院培訓兩年后,就可以加入教師的行列。(汪蕾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