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戰(zhàn)略對話部分首次會談27日下午3時在美國國務院舉行。首次會談的主題為中美關系。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共同主持會談。 中新社發(fā) 李靜 攝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quán)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使用 |
中國僑網(wǎng)消息:美國《僑報》28日刊文稱,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美國高官與中國人打交道開始時興引用中國成語、古文。這個引經(jīng)據(jù)典的風尚在7月27日首次“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開幕式上展露無遺。
文章摘錄如下: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今年2月訪問北京前說的“同舟共濟”被人津津樂道,27日她上臺致辭,一開場就秀了一下中文:“衷心歡迎”中國代表團。
希拉里感嘆十年后重返中國見到的巨大變化。她說:“行駛在北京的三環(huán)路上,我仿若在觀看一步快速推進的電影。從我上次旅行見到的很少高層建筑,到今天光亮閃耀的奧運會場和摩天大樓。從幾百萬街頭騎行的飛鴿自行車,到各式汽車穿行在現(xiàn)代化的街道。對那些去上海的人來說,一個大都市很快要舉辦上海世博會。這些都是中國活力和增長的證明,我們歡迎這些進步跡象。”
最后希拉里引用中國民間諺語“人心齊,泰山移”作為結(jié)語。她說:“我們不期待在每個方面都一致,但當我們面對21世紀共同挑戰(zhàn)時,能夠齊心發(fā)現(xiàn)共同點。”
美國財長蓋特納談起近30年前的中國緣。學過中文的他6月份在北大演講時用了成語“同心協(xié)力”,今天他在致辭中再次字正腔圓地說出:在這個危機時刻,我們一起行動,“風雨同舟”,表達兩國共對危機、共度時艱的愿望。
最后上場的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幽默地回應美方的善意。他說:“我本人走過了68個年頭,也用我笨拙的頭腦做過一些思考。我愿意樂觀看待中美關系的未來 ”;“我們大家實際上在一條被狂風巨浪不斷侵襲的大船上。我們利益交融、休戚與共、安危與共,只能順應時代潮流,同舟共濟。”與他一同主持戰(zhàn)略對話的希拉里聽著,不斷微笑點頭。
戴秉國最后說:“我們正在參與創(chuàng)造21世紀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階段不同的國家同舟共濟,共對挑戰(zhàn)的歷史;參與創(chuàng)造21世紀全球化時代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的歷史。”他大聲問在場500多名與會人士:“我們能做到嗎?”接著他自答:“套用奧巴馬總統(tǒng)競選時說的口號——Yes,we can!”
全場會心大笑,掌聲熱烈。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親臨致辭,他一上場就用姚明與中國人拉近距離。他說:“我是一個籃球迷,我想借用姚明的話說,‘無論是新隊員,還是老隊員,都需要時間互相磨合’,通過已有的建設性對話和這次對話,我相信我們能夠達到姚的標準。”
奧巴馬特意向大家介紹他提名的新駐華大使洪博培會講中文。不會中文的奧巴馬在結(jié)束語時引用中國古代哲學家孟子的名言“A trail through the mountains, if used, 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 but, if unused, becomes blocked by grass in an equally short time”,讓現(xiàn)場的中國人無不大費周章。許多記者互相打聽奧巴馬到底用了哪句文言文,原來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奧巴馬說:“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開拓一條通往未來之路,讓我們的孩子防止誤判,避免道路被茅草堵塞的難以避免的分歧時刻。”
奧巴馬期待著今年晚些時候訪華,只是不知道到時候他會否再秀中國古文,讓中國人因為他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而產(chǎn)生更多的好感。也許他可以從洪博培大使那里現(xiàn)學現(xiàn)賣。(余東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