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育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來華留學人數首破20萬大關,并比上年增長了14%;而過去30年間,來華留學人數竟然增加了180倍。
“雖然許仙是個什么都不會的書呆子,但是白素貞還是非常非常的愛他,可惜白素貞的運氣非常差,遇上了法海,這個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和尚,在雷峰塔下被壓了20年。幸虧她的兒子有了出息,考上狀元,把她救了出來!敝v《白蛇傳》這個故事的是比利時女孩索非亞,這是她在參加“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時的表演。索非亞還有個中文名字叫郝菲,是比利時一所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最終獲得比賽冠軍的她明年將來中國進行中文專業(yè)碩士階段的學習,之后她想找個與中國有關的工作。關于自己如何與中文結下不解之緣,郝菲說:“我從小愿意學習中文,5、6歲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中國小朋友;從16歲開始,每個周末都去打工賺錢,18歲我賺的錢夠了,然后訂了一個去中國的旅游團。一年以后,19歲,我在比利時的中文系認識了一個中國朋友,她在比利時留學,她要回國的時候,我跟她一起去的,住她家里。從07年到08年,在山東省濟南的山東大學留學,我獲得了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獎學金!
郝菲的經歷是許多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來到中國留學的留學生們的縮影:從小有機會接觸中國人,旗袍、古箏、中國古典文學……曾經在他們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但僅憑文化的力量,顯然不足以對異國學子構成強勁吸引力。1950年,33名東歐學生來到北京留學,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接收的第一批留學生。此后直到1978年,29年間中國共接收了1.2萬多名留學生,其中絕大多數是靠中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來留學的。而僅2008年,中國就接收了189個國家的22萬多名留學生,比1978年當年增加了180倍,其中自費留學生超過了90%。
對于近年來來華留學人數大幅增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玉主先生分析認為:“第一,因為要與中國進行貿易,并且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二,中國的科技水平進步了,我們相關的學科在國際研究領域已經走在前沿了,就會有人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技術;第三,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制度、文化和文明的認可,政府層面能夠接受中國的學歷!
據了解,韓國是中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地,日本、美國、印度尼西亞、德國等國的來華留學生人數也位居前列。來自韓國的樸鎮(zhèn)浩是陜西師范大學漢學院漢語專業(yè)的學生,他從2006年開始學習漢語。他說:“中國的漢字太多了,而且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我以前天天練一個小時,學漢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許多韓國公司都將求職者精通漢語作為錄用的重要條件,如果想到大公司工作,“漢語托!背煽儜_到九級或十級。就像母語非英語國家的學生到歐美一些國家留學必須考托福一樣,來華攻讀學位的外國學生也必須通過被稱為“中國托福”的漢語水平考試,成績必須達到六級,個別學校的要求則更高,如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北京大學往往會要求申請者的這一成績達到七級。目前這項考試每年定期在中國國內和海外的數十個考點舉行。外國學生可以選擇離自己最近的考點參加考試。
目前,中國共有近600所高校具有招收留學生的資格。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專業(yè)從漢語、中醫(yī)為主發(fā)展到漢語、經濟、醫(yī)學、法律、管理等多學科領域。
來自斐濟的誒塔女士是斐濟政府信息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她所在的部門負責廣播電視新聞方面的工作。為了提高信息部門的工作能力,誒塔被派往中國,在華中師范大學學習廣播電視專業(yè)。他說:“我們的人力資源部門做了一項調查,發(fā)現我們的員工在廣電行業(yè)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需要提高。我們的部門很小,負責廣播、電視、攝影、新聞等多個方面,我曾經是個記者有過新聞從業(yè)經驗,所以他們決定派我來中國學習!
目前,來華留學生的層次已由語言預備教育延伸到本科、碩士和博士各個層次的學歷教育。為了給留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去年,中國政府和高校大幅提高了來華留學獎學金。同時,各高校還積極完善留學生的教學和住宿條件,開設英語或其他外語的授課專業(yè),加強留學生管理干部及授課教師的培訓。從去年3月起,中國教育部門對外國留學生實行新生學籍和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建立外國留學生學歷生完整的信息庫,使留學生的學籍學歷管理更加規(guī)范。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玉主先生認為,中國的深刻變革能夠為海外學子提供學習的“營養(yǎng)”。他說:“重要的一點,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梯隊里面,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已經迎頭趕上;第二,中國在崛起,世界都在關注中國,關注這個國家的政治文明、歷史文明、人文社會、社會架構,甚至婚姻關系,都要進行分析,去研究!
可以看到,來到中國的留學生們早已不再僅憑興趣關注中國,而是更加務實和理性地看到中國經濟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自己可能從中獲得的發(fā)展空間。正如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侄孫德文·尼克松在解釋自己為何選擇到上海就讀工商管理碩士時所說,越是努力在中國“了解本土文化”,克服中外之間的分歧,獲得共同成功的機會就越大。(姚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