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海外版》關于改革開放后首批赴美訪問學者的連續(xù)報道已經引起讀者的廣泛注意,一位居住在武漢東湖邊的老人也為他們取得的成就由衷地高興,他就是當年派出了這批訪問學者的教育部原部長劉西堯,今年已經93歲了,仍然思路清晰,語言幽默!皟蓵逼陂g,他接受了該報記者專訪。
劉西堯表示,通過公開選拔,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生,是鄧小平繼拍板恢復高考后,為振興中國教育大業(yè)走出的第二步棋。他說:“鄧小平了不起。如果沒有鄧小平,要在1977年當年恢復高考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道理,要在第二年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生,沒有鄧小平也不行!
1978年6月23日,時任教育部長的劉西堯隨同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蔣南翔、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劉達一起聽取鄧小平關于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生的指示。鄧小平的這個戰(zhàn)略眼光使劉西堯很受震動。他是1977年1月?lián)谓逃块L的,當時教育界爭論最激烈的就是,怎樣看待“文革”前17年的教育路線,和由此產生的要不要恢復高考的問題。
劉西堯坦然地說,當時他在這個問題上看得不清晰,生怕再犯錯誤,所以當年召開的兩次招生會議都拖得很長,議而不決。鄧小平果斷地決定當年恢復高考,終于使77級大學生得以拿到了入學通知書。對于當年恢復高考的拖延,鄧小平事后多次批評,使劉西堯感到很有壓力。
因此,當面聽了鄧小平的指示,感受到鄧小平成千成萬派遣留學生的決心,這回劉西堯是堅決地加以貫徹的;氐浇逃,劉西堯迅速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督促落實,要求把留學生盡快派出去。因此,教育部在7月11日——鄧小平“6·23”指示后不久就正式提交了《關于加大選派留學生數(shù)量的報告》。緊接著,組織選拔考試,聯(lián)系國外院校接收等一系列工作全面展開,到年底就向美國派遣了第一批訪問學者。
記者告訴劉西堯老人,首批赴美學者基本上都回國工作,在教學和科研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他們中的大部分至今還在工作著。
劉西堯老人為他們感到高興,抱歉地說,自己年歲大了,當年怎樣派遣他們出國的細節(jié)記憶不清楚了。他們回國后取得了好成績,我要感謝他們!
劉西堯說,離開工作崗位以后,他回到長期戰(zhàn)斗和工作過的湖北武漢定居,如今生活中最大的愛好就是剪報,如果發(fā)現(xiàn)有關留學生活的報道,他就把報紙剪下來,分類保存。
劉西堯原名劉錫堯,1916年生于成都,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37年“七七事變”后,劉西堯于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投入武裝斗爭,長期堅持在鄂東和鄂皖地區(qū)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中,他曾任魯中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長,新中國成立后,劉西堯任湖北省委秘書長、副書記。1963年調任二機部第一副部長,參與組織領導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和試驗,是我國首次原子彈試驗的副總指揮(總指揮是張愛萍),1975年任二機部部長。
老人寫成《劉西堯回憶錄》在幾年前出版,記述了印象中最深刻的事情。今天,應《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之請,他拿起紙筆,慢慢地寫下一段話,向首批赴美的訪問學者們致意:“改革開放時代首批赴美訪問的學者們,我為您們高興,祝身體健康,全家歡樂,取得更多的成就!”(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