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開學時我需要去兩個地方注冊報到:大學的國際學生辦公室,那里有專門的志愿者為新生提供各種指導,比如去哪里交學費辦學生卡、國際學生是否需要參加另外的英文考試、如何交免疫表格和注冊課程、怎樣找房子開銀行賬戶或者買電話等等,還印了很多免費的手冊和宣傳單分發(fā)給新生和他們的寄宿家庭。國際學生辦公室每年也安排持續(xù)一周的新生指導課程,從參觀學校到如何在美國校園學習到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從國際學生簽證注意事項到Eu-gene城市的文娛活動,課程內容廣泛無所不包,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新生能更快的適應新環(huán)境,對于未來幾年的學習生活建立大致的印象。
此外,我還要去系里注冊。系里的秘書Michael在這里已經工作了17年,對于各項制度規(guī)則熟悉得不得了。助教每個月有一定的津貼,所以需要在銀行設一個固定帳戶。每個月學校將津貼打入賬戶后,我會分別得到來自銀行和學校雙方的通知,一開始是信件,后來響應環(huán)保的號召就改成了每個月電子郵件通知。銀行還會給我一盒支票,但支票我用得很少,通常只是每個月付付房租,大部分消費都由銀行卡劃出。因為有津貼,我還需要去辦一張社會保險卡,這樣繳稅、保險、醫(yī)療、個人信用記錄等等都有據(jù)可查,去辦理電話等等服務也無需再付押金,因為一切都會記錄在案,因而在美國是不可或缺的。
系里的注冊還包括參觀辦公室和學習使用辦公設備等等。大學助教的辦公室當然沒法和上海的寫字樓相比,我和另一位來自香港的同學到了辦公室的第一印象都是失望:這里更像一個中國的中學老師辦公室。但開學以后發(fā)現(xiàn),我們中文助教辦公室和日語、西班牙語、法語等等語種的辦公室一起位于地下一層,平時這里就像小聯(lián)合國,可以聽到各種語言的問候和討論。到了平時學生考試的時候更熱鬧,樓梯上、走廊里到處是等著輔導或者口語考試的學生,上完課我要從樓梯口開始,一路說無數(shù)遍excuseme才能穿越人群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中文辦公室自然也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系里提供微波爐和冰箱,我們還一起買了個電熱水壺,中國同學還是喜歡泡茶、喝熱水。
辦公設施其實也無甚希奇,無非就是復印機打印機掃描儀等等,但這里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環(huán)保意識。無需任何提醒,大家都自覺地把打印或者復印出的廢紙放到專門的地方以備再次使用。實在不能再寫的廢紙要扔掉了,垃圾桶細分為紙/彩色紙/幻燈片/塑料/玻璃/垃圾,每張廢紙都能對號入座,而紙箱也有專門的地方堆放。作為語言教學,很多時候我們使用投影儀放映課程內容。三樓有一間專門的computer lab,每個助教有一個密碼可以進門,除了打印掃描之外,這里還有系里單獨的錄音錄影設備。無論多晚,我都能在這里遇見系里的日語老師在準備講義,她們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總是令我肅然起敬。
張禹(留美博士,獲全獎并擔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