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7月31日的“學衡論壇”上,關于留學的話題,較為生猛地觸及了當下的教育,給中國孩子帶來機遇與挑戰(zhàn)。當“地球村”概念,在中國被廣泛接受,越來越多中國家庭有條件將子女送往國外就讀時。一個本源性的問題就迫切地擺在了學生面前:你為什么留學?
上溯130多年前,當第一批中國公派留學生抵達美國,那些留美幼童擔負的是將來振興國家與民族的重任。放置今天,這種留學的宏大使命,幾近“天方夜談”。留學的日常化與平民化趨勢,使“你為什么留學?”這樣一個問題也顯得有幾分滑稽。在今天,恐怕沒有幾人會斗膽宣稱他留學的目的是“為國家與民族”,能清晰地認識到為家庭的榮譽、為自己的未來去求學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據聞有學生在國外呆幾年只干了三件事:飆車、逃學、同居!傲魧W垃圾”已屢見不鮮。
你為什么留學?試問今天有多少學生在留學前、有多少欲將自己的孩子送往國外的家長思考過這個問題?又有多少留學機構將一種正確的留學理念傳遞給了學生與家長?為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學垃圾”?問題的根源,大多數參與論壇的嘉賓都認為出在“家長的盲目”。但作為為學生與家長服務的留學機構是否履行了正確引導的責任與義務呢?這其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
留學的平民化走向,造就一大批回國后無所適從的“留學平民”。出國留學為將來謀求一份理想的職業(yè),成為一條能反映留學價值的“底線”。但當前能給學生在留學前就做出職業(yè)規(guī)化的留學服務機構還是相當的少。
作為傳媒,我們不僅是有責任要從根源上找出留學領域的痼疾,而且有義務理出一條“留學的價值守衡定律”,以供學生與家長參照,同時成為深圳留學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的第一推動力。在我看來“留學的價值守衡定律”可以引申為一種目標行為學。學生的求知欲+家長的判斷力+留學機構的引導力=留學的價值守衡定律。如果一個學生沒有求知欲,不是為了求真知,只是為了混一個國外大學的文憑,那么留學將成為枉然;如果一個家長,不明白孩子的志趣,不能夠認清孩子身上的文化值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及可能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只是因為“錢太多”,那么留學將成為枉然;如果一個留學機構不是本著教育的良知,沒有對行業(yè)的高度把握,更沒有引導家長與學生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只是追求商業(yè)利潤,那么留學將成為枉然。只有當學生的求知欲、家長的判斷力、留學機構的引導力三者相加,留學價值才能得到最低限度的守衡,留學這一行為才能體現出基本的價值,使學生向一個優(yōu)秀的人邁進,而不至產生越來越多慘不忍睹的留學垃圾。
消滅“留學垃圾”從家長與留學機構做起,倡導“留學的價值守衡定律”從“學衡論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