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報載,今年高考,青島女孩岳姍(化名)取得4所美國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并獲得高額獎學金,但在國內高考中只獲得490分,未達到本科線;與岳姍有同樣經(jīng)歷的青島學生岳宇(化名)國內高考成績只有450分,但已經(jīng)收到愛荷華州立大學和密歇根理工大學兩所美國大學的入學通知。近幾年來,與他們有同樣經(jīng)歷的中國留學生為數(shù)不少,屢見不鮮,“洋高考”寵兒在國內頻頻失寵,引起了人們對我國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的反思。
“洋高考”寵兒未達國內本科線,體現(xiàn)了“洋高考”注重全面考查學生,不唯分數(shù),強調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綜合能力。洋學校要看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之外,能不能投入到社會,能不能參與社會的活動,能不能為社會做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又體現(xiàn)了自己的多少能力,等等。正如岳宇所言,在申請美國高校時,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需要提供社會實踐活動、發(fā)明創(chuàng)造、推薦信、論文等能體現(xiàn)學生能力的材料,更重視學生的思維、組織、創(chuàng)造能力。如,與他一起培訓的一個同學成績不是很高,但高一、高二參加活動多,社交能力強,被考官看重,申請到一所很好的美國高校。這說明美國的大學十分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
然而,我國高考是“以分數(shù)論英雄”、“以分數(shù)論優(yōu)劣”,不是追求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是全面追求學生的考分。難怪有人用“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來形容中國的應試教育,乃恰如其分,一針見血。每年,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全民皆以分數(shù)為目標,為了考出高分不惜一切代價。實踐證明,高分并非高素質,高分并非高能。如最近沈陽市著名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張峻銘在進行心理咨詢時遇到這樣兩種病例:一位男孩曾以理科640分的高分成為區(qū)里的高考狀元,但如今卻被大學責令退學在家;某重點大學的一位女高才生在去外地讀研究生前接受心理輔導,見到心理醫(yī)生時竟羞澀地拽著媽媽的衣襟。他說,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成為高考狀元,可以連續(xù)獲得一等獎學金,但是在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上,卻是一個“低能兒”,這應引起教育界、心理學界的關注。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點是對分數(shù)的過分看重,整天讓孩子看書、學習、做作業(yè),應付考試,很少與外界接觸,忽視了對孩子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
“洋高考”注重考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潛能,不考偏題、怪題,而我國高考大搞題海戰(zhàn)術,應試技巧,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美國高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SAT,也就是“學術能力評估考試”(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中文名稱是賽達。強調的是對學生學習潛能的考察。賽達考試分為兩部分,SATI推理測驗和SATII專項測驗。SATI包括閱讀、寫作和數(shù)學三項,滿分2400分;專項測驗包括歷史、生物、化學等20門科目,單項滿分800分。一種是“美國大學考試”(American College Test),縮寫是ACT。強調的是對高中課程的掌握,包括數(shù)學、英語、閱讀和科學,滿分36分。排名靠前的美國大學通常要求提交SATI或ACT成績,再選擇SATII三項專項測驗的成績。正因為如此,兩位“洋高考”的寵兒岳姍和岳宇坦言道,他們國內高考敗北的原因是他們高中知識都掌握了,只是沒搞題海戰(zhàn)術,應試技巧不夠嫻熟而已。據(jù)我所知,許多學生為了應對偏題、怪題的考試大戰(zhàn),花了大量寶貴的時間和青春年華,他們贏得的高分是建立在素質損傷、心理損傷的基礎上。
“洋高考”重視學生的特長和人文素養(yǎng),可以多次考試,機會多多,壓力較小,不搞突擊考。美國名校的競爭異常激烈,哈佛大學2009年的錄取率僅為7%。翻閱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的本科招生簡章,校方強調,他們是在為未來培養(yǎng)“領袖”,需要有“特點”的能接受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生的標準并不只限于學術能力和成績,還有社會責任感、組織能力、獨特經(jīng)歷和才藝特長等等。岳姍之所以成為“洋高考”寵兒,除了入學測試和平時成績好之外,其特長之一是她的文章有特色,她在作文中寫了一篇關于她父親的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人文氣息和治學精神,感動了美國教官,使他揮筆在其錄取通知書上寫到:“……,希望你的父親成為你今后成功的榜樣!
美國的SAT,每年有7次測試,ACT每年有5次測試,學生每年有多次機會,而且只需要提交一次最好的成績即可。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大學,若收到多張通知書,自己可以在比較之后再進行最后選擇。而國內高考,首先把高校分成一本、二本、三本、?扑膫等級,高分者統(tǒng)統(tǒng)進名校,名校只收高分者,低分者統(tǒng)統(tǒng)進高職,高職院校只能收低分者,逼迫學生拼命追求高分,才能進一本名校。誰如果追求全面素質提高、發(fā)展個人專特長則不可能取得高分,不可能進入一本名校。學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學生更無選擇權。這種唯分數(shù)論的高考制度可從“洋高考”的啟迪中認真改一改了。如應該取消高校等級制、取消名校特權制,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中學校長推薦權和考生擇校權,實行多種高考模式,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并與高考掛鉤,對確有專特長的學生、全面素質好的學生,高校有破格錄取的權力等。這樣,就能使“洋高考”的寵兒們也能成為我國高校的寵兒。(楊德廣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