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與讀者一起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打開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閱兵畫卷,近日,我們專程到大連海軍艦艇學院造訪年已84歲的離休干部孫國楨老人,請這位與共和國閱兵結下不解之緣的當事人,親自俯首為讀者揀起60年來關于共和國閱兵的珍貴的記憶之珠。
孫國楨,有著不一般的人生經(jīng)歷。他大概是今天我們能找到的最早一批“海海歸”中的一員。為什么“海歸”前要多加一個“!?因為孫國楨曾受訓于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是歸國的水兵。1948年5月,他與600名中國官兵一起,駕駛著英國贈予中國的軍艦——7000噸的“重慶”號巡洋艦跨越重洋回到祖國。翌年2月,因不愿打內(nèi)戰(zhàn),該艦的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召下舉行了震動中外的起義,駕駛這艘當時國民黨海軍最大的軍艦從上海投奔到解放區(qū)。年僅23歲的孫國楨作為組織實施起義的“士兵解放委員會”27名成員之一,解放后榮獲三級解放勛章。
不過,這回引我們走訪老人的,是另一個鮮為人知的理由:孫國楨從1951年起曾連續(xù)11次出任國慶大閱兵水兵受閱方隊的總教練,他還是我軍惟一一位“隊列教授”。而且,走在1949年開國大典閱兵隊伍最前面的,正是起義的“重慶號”巡洋艦的官兵。今年,這位為海軍閱兵立過大功的老人,又被聘為國慶首都閱兵海軍學員方隊的總顧問。
早已謝絕媒體采訪的老人,之所以又同意我們造訪,離不開《文匯報》做媒。
1946年11月9日,21歲的孫國楨前往英國,是在吳淞口登上3萬多噸的英國運輸艦“澳大利亞皇后”號。當年吳淞口的海風,曾放飛他青春的夢想。而此時上海灘上黑白四版的《文匯報》,已經(jīng)撥動過他的心弦。直到今天,他依然是《文匯報》忠實的讀者。
日前,當我們叩開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干休所一套師職干部住房的房門時,陽光正灑在這位鶴發(fā)童顏的老人身上。孫國楨從一張舊沙發(fā)上站起身熱情招呼,然后為我們打開一本記錄他汗灑閱兵場60載的相冊。
我們的心,隨即跟著老人貼近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
閱兵式曾經(jīng)高度保密 直到最后時刻才公布
說起1949年的開國大典,孫國楨老人語調(diào)中充滿了興奮、自豪和惋惜。
“我們從來沒有過這么光榮的日子,從來沒有過這么真正值得慶祝、值得舉國歡騰的日子!”
1949年2月25日凌晨1點半,當“重慶號”從吳淞口悄悄起錨,沖破黑暗奔向光明的時候,“新中國”——就是激動著艦上500多名起義官兵的理想。
理想中的這一天,終于在54門禮炮的28聲震天齊鳴中到來。
孫國楨和他的戰(zhàn)友沒有想到的是,在夢想成真的這一天,“重慶艦”的起義官兵代表走在了整個開國大典閱兵隊列的第一排!
1927年在南昌城誕生的人民軍隊,直到1949年才剛剛有了自己的海軍,彌足珍貴自不待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13次國慶大閱兵中,后12次都是陸軍方隊走在整個閱兵隊伍的最前列,而唯有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式是按照“海、陸、空”的順序進行,由人民海軍方隊打頭陣。
“那時,還是戰(zhàn)爭年代。雖然已經(jīng)解放了上海、武漢、西安、福州等大城市,但全國解放戰(zhàn)爭還沒有結束,即使已經(jīng)解放的大中城市里,匪特也還沒有肅清。因此,何時舉行開國大典、怎么舉行開國大典,不可能像今天一樣事先發(fā)布公告,告知全國人民,并將受閱部隊集中訓練幾個月。那時,雖然知道要到北平去參加開國大典的閱兵式,但無論總體安排還是具體細節(jié),直到9月底,對參加閱兵式的部隊官兵還是保密的,更不要說普通百姓了!睂O老告訴我們。
《開國大典閱兵命令》,直到開國大典舉行前一天的9月30日,才以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的名義發(fā)布。
《開國大典閱兵命令》,讀得孫國楨熱血沸騰:
“一、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日,特定于十月一日十五時在天安門廣場及其附近地區(qū),舉行北平衛(wèi)戍部隊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部隊之閱兵典禮!
……
孫老原是“重慶艦”參加首都開國大典受閱官兵中的一員。但當時除了北平,各地也都要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的游行和閱兵式,多才多藝的孫國楨是薩克斯管手,那時會吹薩克斯管的人非常稀缺,安東海校的閱兵式少不了他,沒有人可以頂替。部隊領導下了命令將他留下,鑄成了他與開國大典閱兵失之交臂的終身之憾!
孫國楨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一個排的戰(zhàn)友喜滋滋地登上開往北平的火車。
那時,中國還沒有電視,孫國楨是通過廣播聆聽開國大典盛況的。
讓他倍感驕傲的是,走在開國大典閱兵隊伍最前列的旗手,就是“重慶號”巡洋艦一同起義的戰(zhàn)友。60年過去了,孫國楨依然清晰地記得這位開國大典“第一旗手”的名字:李冠英。
開國大典那天,孫國楨越是興奮和激動,就越后悔。
那時他還沒有去過北平,沒有見到過天安門,當然也沒有見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
而這一切,在開國大典的那一刻,成了他最大的向往和遺憾。
幾天后,參加閱兵式的戰(zhàn)友終于回來了,戰(zhàn)友們眉飛色舞的描述更加深了他的懊悔,不,簡直可以說是痛悔——開國大典的次日,朱德總司令在北京飯店宴請三軍受閱官兵代表。陸軍應邀參加的是戰(zhàn)斗英雄和師以上首長,而海軍全體官兵受邀。更讓他們自豪的是:海軍官兵的坐席就在朱總司令的坐席附近,朱總司令還親自過來向受閱的海軍官兵敬酒。
孫國楨和他的戰(zhàn)友們感受到:這不是對海軍官兵個人的器重,而是共和國武裝力量總司令對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的期盼!
多少年,舊中國有海無防!
“一定要獻身已經(jīng)選擇的事業(yè),為了祖國早日建成一支強大的海軍!”孫國楨立下誓言。
即使在歡慶的開國大典上 英雄們也做好了獻身準備
孫國楨后來從史料中獲悉,關于開國大典的閱兵地點原來有兩個方案:一是北平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二是北平近郊的西苑機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反復權衡后,才確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全世界的目光,于是聚焦1949年10月1日的北平天安門廣場!
為報道開國盛典,1949年10月2日的《文匯報》出了10個版,這在60年前堪稱“厚報”了。這天的《文匯報》對前一天的開國大典以及各地的慶祝活動,作了充分詳實的報道。
在天安門廣場上參加開國大典的30萬歡慶人群里,有文匯報記者浦熙修。
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記者,在刊登于10月2日《文匯報》頭版報眼位置的通訊《北京,在歡樂的海洋里》中,是這么描繪她親歷的開國大典閱兵式的:
“毛主席與六位副主席等就位后,正式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這時國旗上升,樂隊奏起國歌,五十四門禮炮連發(fā)廿八響,新中國在莊嚴肅穆中誕生了。禮炮鳴畢,毛主席朗讀政府公告。三時卅五分,朱總司令蒞場,檢閱軍隊,約半小時而畢。四時許,開始分列式閱兵。海軍前導,接著是步兵、機械化兵團、坦克的行列甚長,最后是馬隊。同時飛機亦冉冉起飛,翱翔天空。毛主席頻頻向下面經(jīng)過的兵團舉手為禮,又不時向天空飛機招手。閱兵典禮約于六時完畢。閱兵后,接著開始了偉大的游行行列……”
這篇電頭“本報北京二日晨一時專電” 的報道,盡管激情飛揚,但諸如“步兵、機械化兵團、坦克的行列甚長,最后是馬隊”、“飛機亦冉冉起飛,翱翔天空”這樣概括簡約的描寫,不能讓渴望了解閱兵式所有細節(jié)的讀者“解渴”。
孫國楨急切地向受閱的戰(zhàn)友們打聽:究竟有哪些機械化裝備已經(jīng)形成了戰(zhàn)斗力,雄風浩蕩地駛過了天安門廣場?究竟有哪些戰(zhàn)機第一次在共和國首都上空展示了人民空軍的英姿?
從北京參加閱兵式歸來的戰(zhàn)友七嘴八舌地告訴孫國楨:
閱兵時,首先走過天安門的是年輕的人民海軍受閱方隊,盡管人數(shù)只有兩個排,毛澤東主席率先鼓起了掌。這時,廣場人群里響起了一陣又一陣歡呼聲:“中國人民海軍萬歲!”穿著海軍呢制服的受閱官兵莊嚴敬禮,齊聲高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
在人民海軍后面的是步兵師方隊,8000余名指戰(zhàn)員組成12個方陣:有步槍方隊、沖鋒槍方隊、輕機槍方隊、重機槍方隊、82迫擊炮方隊,以及重迫擊炮、戰(zhàn)防炮、山炮等一個營組成的方隊,再后面是通信工兵方隊、女兵方隊。
步兵師后面是炮兵師,按75毫米野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75毫米高射炮的序列,火炮由小到大,依次通過天安門。今天的人們也許想不到,有些火炮還是由騾馬牽引的。
地面壓陣的是戰(zhàn)車師:由摩托化步兵、裝甲步兵和坦克兵各一個團編成。坦克方隊2輛一個排面,4輛一個小方隊,再由小方隊組成大方隊。
坦克方隊剛通過天安門廣場,由9架P-51型戰(zhàn)斗機和2架蚊式戰(zhàn)斗機,6架教練機、運輸機組成的空中編隊就由東向西飛臨天安門廣場上空。但孫國楨的戰(zhàn)友們在廣場上數(shù)到天空中飛過的是26架飛機,后來才知道其中有9架飛機在飛過天安門后又繞圈飛到機隊的尾部,第二次飛過天安門廣場。由于空中銜接天衣無縫,地面所有的中外人員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奧秘。
人們更不知道的是,其中有4架戰(zhàn)斗機是帶彈受閱,為的是防止當時有空中優(yōu)勢的國民黨空軍來犯,此舉開了世界空軍史上的先例。帶彈受閱可不簡單,難點不在飛,難就難在“帶彈著陸”,稍一不慎,就有可能因戰(zhàn)機著陸過重而觸發(fā)彈藥爆炸。所有受閱飛行員在出發(fā)前都簽署過這樣的誓言:“我參加檢閱,一旦飛機出現(xiàn)故障,寧愿獻出生命,也不讓飛機掉在廣場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而孫國楨的戰(zhàn)友們在現(xiàn)場接到的閱兵總指揮的命令是:正式閱兵時,萬一遇到敵機空襲,要原地不動,保持隊形!
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哪里像后來,只有訓練時的刻苦和艱辛、閱兵時的興奮和緊張!
此前,我們這些晚輩確實沒有想到:即使是在歡樂四溢的開國大典上,這些人民共和國的開國英雄們,依然做好了為共和國獻出生命的準備!
開國大典時,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陳毅激情澎湃,吟道:
“天安門上望,城下人如海。舉頭紅五星,共慶山河改”,“人民慶開國,宇內(nèi)浸狂歡”,“一九四九年,國際慶偉觀。東方紅日起,火焰照人寰!
開國大典上受閱徒步方隊 沒有正步走,只有齊步走
新中國的成立震撼了世界,開國大典的閱兵式震撼了世界。第二天,蘇聯(lián)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很快建交。在很短時間里,幾十個國家相繼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新中國在世界的東方傲然站立起來了。
但要不是孫國楨老人告訴我們,我們怎么也想不到,開國大典上閱兵式進行時,受閱的徒步方隊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東西華表之間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檢閱時,步伐邁的是“齊步走”,而不是今天全國人民都熟悉的整齊劃一、威武雄壯的“正步走”。
“那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列操典里還沒有‘正步走’,”孫老解釋。
當“重慶號”巡洋艦的起義官兵受命赴京參加閱兵時,原本帶去的還是“英國皇家海軍式”的方隊步伐。英國皇家海軍正步走時,左右手臂不向內(nèi)彎,而是將左右手臂甩到與地面呈180度平齊。孫國楨的戰(zhàn)友們一看不行,臨時改成了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部隊一致的“齊步走”,左右手臂向內(nèi)彎。
而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也沒有統(tǒng)一的《隊列條令》,已有的操典里,也沒有“正步”這種步伐。當時時間緊迫,如果要臨時編寫一本規(guī)范的隊列動作操典,已經(jīng)來不及,只好找了一本蘇聯(lián)軍隊的隊列條令和一本國民黨軍隊1935年版的《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操典》小冊子作參考。
盡管如此,從戰(zhàn)火中走來的英雄的人民軍隊,已經(jīng)在開國大典上向全世界展示了雄風英姿!
孫國楨老人沒有想到,從1951年國慶閱兵起,作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軍體教研室的一名教官,他從此與國慶閱兵結下了難解之緣。
說到今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閱兵,孫國楨老人精神一振,雙眼閃爍著軍人的英氣。他激動地說,國慶60周年大閱兵將是新中國成立后14次閱兵中最盛大、最高端、最精銳的一次,他充滿了期待和祝愿。
孫老斷言:2009年10月1日,是值得每一個共和國公民期待的日子。(朱斌 鄭蔚 趙興德 李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