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wǎng)上瞎溜達,論壇很熱鬧地在討論中國和美國的“便宜”問題,那些曬人們都在曬美國敗,結(jié)果大家的一致評論是———真便宜哪!那天跟我媽視頻,我媽說你穿的那是什么啊,我就把新收的一件純毛大毛衣展示給她看,結(jié)果我媽驚詫地說,這么便宜哪!
美國便宜,確實,看你怎么說。
四塊錢的哈根達斯,十幾塊錢的澳拜客,十二塊錢的pizzahut,十塊以內(nèi)的中式自助,尤其現(xiàn)在匯率又降了,美元不在是八九塊般高高在上了。三五十塊錢請個客對我這種水平的來說就相當不錯了——我怎么只能想到吃的啊……
當然,還有幾百塊錢的筆記本,幾千塊錢的二手車,十幾萬塊錢的小房子。十塊錢一條Levis,二十塊錢一雙的adidas、NIKE,十幾塊錢一瓶的倩碧,油價雖然各地不一樣,也是漲了又落,最貴的時候無非跟國內(nèi)差不多,確實,這樣兒的生活你不能說貴。
真真好笑,美國成了便宜的地方兒。
美國各大城市周邊的“工廠店”成為中國人淘寶的去處。工廠店就是“outlet”,一般在高速公路旁邊,離大城市不算太遠,烏泱泱一片一層小店,放眼看去還不乏那些在國內(nèi)的大商場里端著架子的各色名牌,結(jié)果進去發(fā)現(xiàn)很多真是無敵的白菜價!舉例,一以“B”開頭的女裝名牌,在北京一條半裙要上千的,圣誕節(jié)后有一架子“finalsale”(最終折扣),均價二十九塊———沃爾瑪?shù)陌撞诉賣三塊多一磅哪!
匯率降了,對于中國人民來說,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了。在這些工廠店里,亞洲臉越來越多地擠在墨西哥姐姐們的旁邊。
一方面,美國有的時候還是讓我覺得貴。買點兒圣誕節(jié)掛樹上的玩意兒,一個十幾厘米高的毛絨小熊要了我四塊多,合快三十大洋了;那種普通的紙口袋裝禮物送人用的,最便宜的也兩塊,等于十四塊錢買了兩張印著花兒的A4紙;鏡框,特別普通的六寸黑木框,趕著去超市在特價區(qū)撿了一最便宜的,五塊———不是人民幣,美金,還顧不得挑有沒殘,就這一個了;一個鬧鐘,我國那種叫小商品市場的地界兒也就五十塊錢吧,要了我十四塊,翻番!這些鐵樣無情的事實總是讓我有輟學(xué)倒騰這些破爛兒來賣的沖動。
其次,美國人很多也還停留在“中國最便宜”的古老定律上,有時候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解釋這個問題。上次看一段新聞,是介紹元宵節(jié)的,那種古街上買的元宵一個還要八毛,我覺得挺貴的,結(jié)果學(xué)生們說真便宜真便宜。上國內(nèi)的購物網(wǎng)站,一旗袍一看就是山寨版還敢要一千塊錢,學(xué)生說不錯啊挺合適。
我就不是個懂得貨比三家、精打細算的人———一個手指頭數(shù)字之外都得使用計算器的人,要求我弄明白這些事兒你不是把我逼向絕路么———反正了,有人說貴,有人說賤,我看如果簽證好辦,國內(nèi)那些曬人都要開個購物團來美國了,然而美國人的中國購物行卻一直也在進行著。(美國阿肯色州州立大學(xué)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