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大塊的單體石頭在哪?如果你去澳大利亞的北領地看到“面包山”,就算找到答案了。
面包山本名是艾爾斯巖,1987年、1994年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逝去的歲月里,這塊巨巖的洞穴曾經為澳洲土著先民遮擋了無數熱浪冷風,因此被土著人視為神山。不過對我來說,艾爾斯巖更像是一塊夢想的枕頭,讓我君臨天下,讓我聆聽天籟……
撲騰一下,直升機就飛了起來。此時正值澳洲內陸的清晨,四周寧靜而安詳。居高臨下看艾爾斯巖,它真像兩端略圓的長面包!只有恐怖片看多了的人才會將它當作橫臥的巨獸!這塊“面包”長3.6公里,寬2公里,周長近9公里。這么大的塊頭,誰能啃得動它呢。
艾爾斯巖最神奇的地方還在于它一天能變7種顏色:桔紅色、紅褐色、暗紅色、紫色、深棕色、黑色、銀灰色……艾爾斯巖更以日出與日落的艷麗獨步天下。那是一種千年瓷窯般的燃燒,一種肆無忌憚的盛開。多少人千里萬里奔波而來,就是為了感受這一瞬間的陶醉。
關于艾爾斯巖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依照地質學家的判斷,這與它的成分有很大關系。陽光不同的照射角度讓石英砂巖表面上的氧化物不斷改變顏色。不過我倒是寧愿相信艾爾斯巖是土著部落神靈的化身,是永遠解不開的謎。
因為氣勢雄峻,艾爾斯巖攀登起來有點難度,往返大約要1個半到2個小時。事實上,許多來艾爾斯巖旅行的人無緣將它踩在腳下。夏天,巖石表面溫度高達50攝氏度,踩上去有點像火焰山。到了山頂就風聲鶴唳起來。好多旅行書都說,曾經有人被吹下艾爾斯巖的懸崖,看來的確不是空穴來風啊。
到艾爾斯巖的人,只要不是走馬觀花的匆匆過客,必定要去嘗嘗當地的特色食品燒烤袋鼠肉。吃烤袋鼠肉時用的作料一般是鹽、胡椒和檸檬,最好再加上一點辣椒,因為袋鼠肉微酸,不太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蘸點辣椒再吃,既能壓住酸味,也很美味。
據說當年第一批歐洲人來到澳大利亞,好奇地向土著人打聽“前腿短、后腿長的怪獸”是什么動物時,土著人一臉誠實地說:“Kangaroo(不知道)!”結果就被歐洲人當成這種動物的名字了。這就是袋鼠英文名“坎戈路”的由來。
至今還沒有發(fā)現誰將袋鼠當作寵物,我覺得原因至少有兩條:第一條是它不會行走,只會跳躍。很難想象,一種不會撒嬌的動物,一種小跑幾步就不見蹤影的動物,怎能獲得主人的恩寵;第二條是袋鼠的繁殖能力太強了,當你還在將它當唯一的寶貝時,它又會接二連三地給你生產出一堆寶貝來。結果,司空見慣的寶貝就不寶貝了。這下子也就找到了澳大利亞人把袋鼠送上餐桌的原因。一向以保護生態(tài)為宗旨的綠色和平組織甚至鼓勵大家多吃袋鼠肉,理由是這樣能夠減少牛羊的養(yǎng)殖。另外袋鼠肉不同于牛羊肉,吃后不易打嗝脹氣,也就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人預計,如果人類從現在起習慣吃袋鼠肉,那么到2020年,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能減少15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