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長選舉在即(結果已出,彭博當選),兩位候選人彭博、福瑞走馬燈般造訪華人社區(qū)拉票,讓華人感覺很受重視。華人選票日形重要,華人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只是每次迎來送往后,都會讓人想到,不知什么時候華人也來競選紐約市長……紐約華人在過去幾年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強,2002年有了首位華裔市議員劉醇逸,今年又有了首位華裔州議員孟廣瑞。華人社團通過宣傳和組織,投票率大升,投票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又讓民眾進一步知道了自己選票的力量。
去年總統(tǒng)大選,華人選民登記和投票率都創(chuàng)下記錄,向外界顯示了華裔選票的重要。其后的州議會選舉,華人在“投票就是力量”思想指導下再接再厲,通過積極、策略投票,終于讓紐約州走出首位華裔州議員,同時結束了美東地區(qū)從來沒有亞裔州議員的歷史。
一系列的選戰(zhàn)讓華人開始嘗到選票的甜頭,對選舉也表現(xiàn)出空前熱情。時間轉至今年,紐約市長選舉又拉開序幕,各路參選人馬浩浩蕩蕩,紛紛前往華埠拉票,華人社區(qū)再掀選舉熱潮。
華裔何時競選紐約市長
不過,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選舉不再有華裔候選人身處其間,不少民眾雀躍了一陣之后,開始感到有些為人作嫁。9月,市長初選投票,相當一部份本堅持“逢選必投”、“有票必投”的華裔選民,發(fā)現(xiàn)自己已很難再說服自己上街投票。
初選結束,福瑞和彭博立即開始了新一輪競選攻勢,華埠比先前更熱鬧。只是,這種熱鬧看到華人眼中,更讓人有一種與人俯仰的缺憾。拉美裔候選人福瑞在華埠許諾,自己將為包括華裔在內(nèi)的少數(shù)族裔謀福利,而彭博在自己的中文電視廣告中,則稱自己是“所有紐約市民”的市長,并用中文向觀眾保證,“齊心協(xié)力,成功更多”。
紐約華人已經(jīng)成功推選出自己族裔的市議員和州議員,面對這些競選攻勢,很多人不禁遐想:什么時候紐約也能有一位華裔來競選市長?什么時候華人眾多的紐約市能有一位華裔市長,來為“所有紐約市民”、“包括華裔在內(nèi)的少數(shù)族裔”服務?
紐約能有一位華裔市長,或者,華裔能夠競選紐約市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絕不是癡人說夢。50年前,華人還不能移民美國;10年前,華人還不能當聯(lián)邦部長;5年前,華人還不能當紐約市的市議員;1年前,華人還不能當紐約州的州議員;可是現(xiàn)在怎樣?那么,10年后會怎么樣呢?20年后呢?30年后呢?50年后呢?
華人早就當市長
華人當紐約市長,乍聽起來讓人難以想象,但在美國一些小城市,華人當市長早已不是新聞。早在近30年前,美國就誕生了第一位華人市長黃錦波。1978年,在美行醫(yī)多年的黃錦波成功當選為加州喜瑞都市副市長,由于工作出色,黃錦波連續(xù)擔任了3屆副市長,后又擔任了兩屆市長,向主流社會證明了華人參政的素質。
1983年,來自中國天津的陳李婉若當選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市長,成為美國第一位華裔女市長。2003年,香港出生的嚴挹梅又當選加州硅谷地區(qū)洛斯阿爾托斯市的市長,華人女性在美國當市長可謂梅開二度。
去年12月,無論美東、美西,華人參政都掀高潮,紐約有孟廣瑞成為紐約州首位華裔和亞裔州議員,加州則有郭樹培就任庫比蒂諾市市長,張文彬接任鉆石吧市市長,加州還出現(xiàn)趙美心等4位華人同日宣誓連任州議員的盛況。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美華裔民選官員目前已達50位左右,比20年前有了明顯增長,這些華人大都曾經(jīng)或正在擔任著美國一些小城市的市長。
小城市華人市長多
美國城市有大城市和小城市之分,大城市實行市長負責制,紐約為這種情況。小城市實行議會議員輪值制,即市長由議會議員們輪流擔任,每個議員在4年任期內(nèi)可擔任9個月市長。
議員輪值制是華人在美國擔任市長的主要途徑,也是華人市長多出現(xiàn)在小城市的原因。加州的華人市長特別多,首先是因為加州的華裔民選官員特別多,以洛杉磯為例,全區(qū)88個小城市中,已有20位華人在擔任市議員和市長,這一數(shù)字約是目前全美華裔議員或市長的一半。
華人當市長,和華人的支持密不可分。加州那些由華人擔任市長的小城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較多的華人。像加州的圣瑪利諾市聚居著很多高收入華人,而誕生了首位華裔女市長的蒙特利公園市,華裔居民幾占一半。
如果說華人多是華人當市長的先決條件,紐約華人在數(shù)量上已經(jīng)相當可觀。紐約華人目前已占全市人口十分之一,并在快速增長,如果今后能注意將亞裔及其它少數(shù)族裔整合在一起,“人多”將不是問題。
當市長需要的素質
從過去和現(xiàn)任華人市長的個人經(jīng)歷看,能在美國當市長的華人,大多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移民美國,參政前已在美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
早年來美,首先英語可以過關,這是在美國從事任何工作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其次,早年來美可以全面系統(tǒng)地接受美國的教育,不僅學習專業(yè)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到美國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培養(yǎng)領導才能和演講能力等。最重要的,早年來美可以對美國社會、自己生活的城市、社區(qū)有比較充分的了解,不了解自己社區(qū)的民意而成為民選官員,是不可想象的。
美國華人市長多具備十分優(yōu)秀的個人素質,擁有較高的美國學歷,很多人在當選前,已是成功的專業(yè)人士。去年底甫任加州庫比蒂諾市市長的郭樹培,不僅擁有土木工程及公共行政雙碩士學位,還曾在圣何塞擔任過工程及運作部門經(jīng)理;蒙特利公園市市長伍國慶是執(zhí)照律師,而胡桃市市長林恩成是大學教授。
美國首位華人市長黃錦波早年來美取得醫(yī)學博士后先是開設診所,后來才決定從政。黃錦波競選副市長時年僅35歲,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小伙子。
不過,應該看到的是,即使華人市長具備比較優(yōu)秀的素質,由于族裔文化背景的影響,他們在演講能力、寫作水平等方面有時和白人甚至非洲裔、拉美裔同事相比時,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市長的接受程度。
由于歷史原因,目前,活躍在美國政治舞臺上的華人主要來自香港和臺灣,來自大陸的較少。相信隨著大陸移民在美落地生根時間稍長后,也會有一批杰出人士走上美國的政壇。
華人市長會越來越多
從華人在美參政的歷史看,華人在美國當市長今后只會越來越多。美國華人參政的歷史,雖然可從1895年陳德在舊金山組建第一個華人全國性政治組織“同源總局”算起,但華人真正走進主流政壇,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事。
二戰(zhàn)后,美國允許華人入籍,為華人參政掃除了外部障礙。1946年,鄧悅寧當選亞利桑那州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不在美國出生而當選州議員的華人。鄧悅寧在美國政壇一直活躍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
1978年,在美國行醫(yī)多年的黃錦波當選加州喜瑞都市副市長,成為美國第一位華人市長。時隔5年,陳李婉若當選為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市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女市長。
此后20年,華人參政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質量上都突飛猛進,從市議員、州議員到國會議員,從副市長、市長、副州長到州長,從助理部長、副部長到部長,美國主流政壇各個層面上開始活躍著越來越多的華人身影。華人當市長,是華人參政向高層次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隨著華人參政規(guī)模的擴大,華人市長不斷出現(xiàn)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訓練和準備
管理一座城市,無論城市是大還是小,事先都需要經(jīng)過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磨練和砥礪,可喜的是,今天活躍在美國政治舞臺上的眾多華裔參政者,正在接受或已經(jīng)接受了這樣的前期訓練和準備,他們在今后的發(fā)展道路上將會有一番更大的作為。
布什2001年執(zhí)政以來,在其政府中任命了大約75名華裔官員,包括勞工部長趙小蘭、國防部副部長朱思九、農(nóng)業(yè)部副部長任筑山、防務管理部助理副部長劉邁克等。其實,在地方上,具有杰出領導和管理才能的華人才俊也有很多。
以紐約為例,彭博上任之初曾邀請3位華人出任市府要職,他們是標準上訴局局長陳灼康、就業(yè)局局長吳貝貝以及健康醫(yī)療總監(jiān)趙啟民。雖然3人后相機離職,但是從3人的表現(xiàn)看,都可稱為“明日之星”。華埠出生長大的趙啟民今年初離任時,彭博大贊其3年的工作,改善了市立醫(yī)院的服務質量,留下的是“世界級的成功紀錄”。
美東學習美西
從議政走向執(zhí)政,使美西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華人市長,現(xiàn)在,這一成功經(jīng)驗正逐步向美東地區(qū)移植。
2002年,年僅34歲的劉醇逸成為紐約市議會第一位華裔市議員,華人終于敲開在美國最大城市議政的大門。劉醇逸在市議會4年來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讓主流社會聽到更多華裔和亞裔的聲音,同時也讓華裔和亞裔等少數(shù)族裔,看到少數(shù)族裔積極參政的重要性。
劉醇逸取得的成績讓人鼓舞,可是更讓人鼓舞的,還是劉醇逸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市議會里華裔太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從政”,已經(jīng)在華人社區(qū)造成的影響。
美國華人參政存在著明顯的“西熱東冷”的地區(qū)差異,今天,落后的美東正在迎頭趕上。除了紐約接連在市議員、州議員取得零的突破,與紐約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重要城市紐瓦克,去年也產(chǎn)生了第一位華裔市議員湯慶波。
時年70歲的湯慶波對自己的當選并不驚訝,因為在此之前,他已擔任市府經(jīng)理職務一職8年之久,對市政政務已了如指掌。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湯慶波在宣誓就職儀式上的致詞,在首句“我很榮幸成為紐瓦克首位華裔市議員”后,湯慶波接著表達了和劉醇逸完全相同的希望:“希望這個門打開之后,能有更多華裔后進參與到市政事務中來!
“怎么,你是市長?!”
紐約州高等法院首位華裔女法官凌德麗成為最高法院法官后,曾對媒體說起一件有趣的事:因為在紐約的法院系統(tǒng)里從來沒有亞裔法官,就連穿制服的法警、法庭記錄員和一般文員中,也幾乎看不到黃面孔。因此在她當法官很久后,仍不時會有白人在看到她后驚叫道“怎么,你是法官?!”不知紐約白人看著華人驚叫“怎么,你是市長?!”的那一天何時到來。(來源:美國《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