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2月13日電(記者 張恩) 史掌元一輩子沒有離開土地,沒有離開養(yǎng)育自己的小山村,沒有離開自己住了幾十年的窯洞,但他卻擔任了25年的國家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28年的山西省音樂家協(xié)會的理事,至今仍擔任著山西省音樂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
史掌元是一個農(nóng)民和石匠,扶犁種地、工山鑿石、砌窯洞是他的拿手好活兒。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卻用那結滿老繭的雙手,握起靈秀之筆,寫出比石頭還要多的音符。
著名作曲家朱踐耳曾這樣評價史掌元:“一個奇人奇才。他一手拿鋤頭種地,一手執(zhí)筆寫歌。半個世紀如一日,左右開弓雙豐收,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作曲家。”
1920年,史掌元出生于太行山深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石頭比土還要多的土地上,由于家庭的熏陶,史掌元苦中作樂,參加村里業(yè)余劇團,這是史掌元藝術生涯的起點。
在往后8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史掌元過盡艱辛苦澀的生活,卻總能從中提煉出歡樂。他懷著童稚之心,真純之眼,到處張望著,把各種各樣始料不及的美妙意境捧現(xiàn)在世人眼前。
“南山嶺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紅花朵朵開,唱得果樹長滿坡;田坡林坡果樹坡,綠草青青牛滿坡;南山坡上放聲唱,唱得幸福落滿坡!40年前的一曲《唱得幸福落滿坡》,讓當時默默無聞地在鄉(xiāng)村從事作曲的史掌元聲名大振。這首歌獲得中國文藝評選金獎,史掌元也由此參加全國群英會,還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文代會的代表。
寫民歌,唱民歌,演大戲,做導演,當村里業(yè)余劇團的團長,史掌元樣樣玩得爽。最讓他上癮的還是寫歌曲。回憶起遙遠的往事,史掌元幾多感慨:那年月真忙,老要到各地開會。但是,我始終沒有改變農(nóng)民的身份。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是農(nóng)民,就再也寫不出新歌了。
今天回頭看這一切,《唱得幸福滿山坡》仍是一個值得傳唱的藝術珍品。這首老歌,在幾個時代里唱紅了大江南北,并被翻譯傳唱到許多國家。40年后,中共16大召開之際,這首優(yōu)美旋律再次響遍神州大地。
1960年,在全國的群眾文化工作會議上,史掌元被授予農(nóng)民作曲家的稱號。在全國文教群英會上,史掌元還登臺演唱自己剛剛創(chuàng)作新歌《請到我們山莊來》。史掌元回憶:當他的歌聲剛落,參加會議的周恩來總理站起來帶頭為他鼓掌。
上個世紀70年代,懷念追思成為史掌元創(chuàng)作中的一大特色。他先后創(chuàng)作《手捧清泉憶親人》、《毛主席恩情說不完》、《太行人民懷念總司令》、《我為總理扎花圈》、《看到太陽想恩人》。其中《我為總理扎花圈》是在毛澤東紀念堂落成典禮儀式上,由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兩首歌中的一首。
史掌元手頭有自己創(chuàng)作的2000多首歌曲,絕大多數(shù)是過去年月忙罷農(nóng)活,夜晚伏在煤油燈下寫出來的。把自己50多年來精心譜寫的歌曲整理成書,是他一大心愿,但因無力支付出版費而擱淺。此事引起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的關注,部長的電話打到史掌元家里,表示愿意幫助聯(lián)系出版社出版作品集。
今年9月,沉積著史掌元一生心血的創(chuàng)作歌曲專輯《農(nóng)家新歌》終于問世。說起此事,史掌元一臉幸福狀——土生土長的中國農(nóng)民也會有自己的作品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