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2005〉年3月14日,我正準備動身前往臺北探親的前幾天,中共醞釀多時的「反分裂國家法」,由中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宣布通過。該法律共有十條,其重點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這部法律是為維護臺灣海峽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制定的。
該「反分裂國家法」公布后,引起全世界的重視與臺灣當局的高度關切!因為有關海峽兩岸四地的安全,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因而,一時成為全球新聞媒體的焦點,而臺灣執(zhí)政黨的反應卻是:由政府全力主導一次「反反分裂大游行」。
斯時,我從僑居地剛回到臺北,面對著電視機前嘉年華會式、全天候的報導,左岸謂之「和平統(tǒng)一法」;右岸稱為「戰(zhàn)爭動員令」,此一有關全體中華民族前途興亡的「國家大事」,難道民進黨政府的反應,僅是如此?沒有后續(xù)方案、就這樣草草結束了?失落感不禁充滿心頭,對于中國未來和臺灣統(tǒng)一的問題,則是憂心不已!
眾所周知,臺灣在十七世紀,被荷蘭人登陸占據后,才開始有史冊記載的。民進黨人士接橥:基于四百年來,殖民地被「外來者」統(tǒng)治的不平心態(tài),早期未開放黨禁前,宜蘭和嘉義兩縣市,首先于1981年的縣市長選舉時,戰(zhàn)勝了國民黨的候選人,成為〝兩個第一〞「綠色黨外人士」執(zhí)政的縣市,亦被贊頌為民進黨的〝民主圣地〞,他們強調的是:「臺灣人、出頭天」。
黨外人士經過多年的努力,在1986年成立了「民主進步黨」,以「地方包圍中央」政策,終于在2000年取得政權,并逐步推行「臺灣人當家做主」、所謂的「本土化」政策。多年來,每逢選舉,民進黨皆以危言聳聽、「撕裂族群」的選舉語言獲勝。居住在島內的人,關心國家前途不分族群的知識分子,已感受到那「改朝換代」后,各方面來臨的沖擊與隱憂,期待著國民黨能在2004年的總統(tǒng)大選里,重新贏回執(zhí)政權。孰料,「平地一聲響」!「319槍擊案」事件,讓原先對「泛藍連、宋配」寄以厚望人士們的心愿,瞬間都化成了泡影!
文化是影響一個民族興衰的血脈,其重要不言而喻!流傳民間已久「臺灣版的文化大革命」,也因2004年五月,民進黨「不擇手段」地繼續(xù)取得執(zhí)政權后,進一步、毫無忌憚地浮上了臺面,巧立名目的「去中國化」之談,日新月異、比比皆是。至于「外交部、教育部、新聞局」等部門,無不費盡心機,嘩眾取寵!更有甚者,某「教育部長」,他沒有探討學子升學教育與就業(yè)的切身等問題,卻沿襲封建官僚式「新官上任三把火」作風,異想天開要更改地理教科書。將臺灣地圖橫置于中國地圖之上,這種「臺獨意識型態(tài)、夜郎自大」的「阿Q」心態(tài),真令人哭笑不得;「挖空心思、窮極無聊」的「去中國化」,莫過于:「孫中山先生是外國人」!
在近期里,民進黨長期規(guī)劃的「臺獨時間表」,則加快了推行「臺獨」的腳步,欲借著修改憲法通過「全民公投」、「正名制憲」、「改國號」等法律形式,達到「臺灣共和國」的最終目標。由于遭受到國際大環(huán)境的影響,「臺獨」活動的進度受阻,讓一小撮「望梅止渴、自我陶醉」,在選舉期間,口號喊的喧天架響的人進退失據;「府院不同調」、朝夕令改的政策,令國人目瞪口呆,更讓只求「平安過日子」的升斗百姓們暈頭轉向、無所適從!
民進黨創(chuàng)黨初期的大老、黃信介已駕鶴仙去;坐牢多年、黑名單的卸任黨主席施明德、許信良等,因與黨內同志的理念不同而一一求去。剩下一些土里土氣,美其名為「草根性」、坐享其成的「綠朝新貴」,為了提高個人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兢相搶占媒體鏡頭;尤其是精通法律的,人人玩弄「文字游戲」,個個「語不驚人死不休」!臺灣政局在這一小撮「目光如豆」,眾官員的爭奇斗艷下,「禍國殃民」令失業(yè)率大幅提高、經濟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