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兒歌日。細心的人們不難發(fā)現,現在孩子們很少唱傳統(tǒng)兒歌,他們津津樂道的常是一些變了味的“灰色兒歌”。對此,家長和社會人士一致疾呼:還孩子童真、健康的兒歌!
“讓我背也好,讓我寫也好,恨老師我都不會了。讓我哭也好,讓我笑也好,隨風飄飄,耍起最逍遙!编嵵菔薪鹚畢^(qū)經三路某小學10歲的李萌萌唱著自己填詞的《任逍遙》,母親聽后滿臉愁容。
記者在河南省鄭州市緯五路某小學門口,聽到了令人驚愕的“新兒歌”:“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yè)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經過對幾所學校的學生和家長調查后發(fā)現,當前學校流行的兒歌,大都是孩子們根據流行歌曲和詩詞改編的,這些流行兒歌很多,版本大致相同。冷嘲考試、暴力的有,調侃的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初三學生李若愚傾吐了心聲:“我們也知道校院流行的一些兒歌不健康,我們也很想有好的兒歌,可目前很難找到適合我們的兒歌,希望叔叔阿姨們能多為我們編寫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朗朗上口的好兒歌,讓我們在兒歌的世界里健康快樂地成長!
屬于孩子們的兒歌在哪里?兒童緣何不唱傳統(tǒng)兒歌?記者從一家兒童刊物的編輯部了解到,現在能感染人的優(yōu)秀兒歌作品太少,題材老化是當今兒童不愿誦唱傳統(tǒng)兒歌的一個主要原因。兒歌創(chuàng)作隊伍在不斷萎縮,目前在刊物上發(fā)表一首兒歌稿酬僅30至50元,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者能得到上萬元,很多作家將兒歌視為“小兒科”。
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中國兒歌創(chuàng)作隊伍日漸萎縮,適合少年傳誦的兒歌日益短缺。然而少年兒童對兒歌的需求又十分強烈,因此出現“兒歌成人化、粗俗化”現象,甚至出現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且日呈泛濫之勢,嚴重干擾了對青少年的正確教育和引導。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教師李淑芳認為,當前兒童不喜歡唱傳統(tǒng)兒歌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就是缺乏豐富的校園文化娛樂生活。一些學校重教學輕育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張、單調、乏味,加之影視娛樂中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學校風氣和學生思想受到了消極影響。忽視用積極健康的文化娛樂吸引學生,缺乏辨別力、好奇的小學生就很容易拿垃圾當寶貝,視糟粕為有趣。
針對目前兒歌的新人新作匱乏、好的兒歌難以到達孩子們中間、兒歌與現實脫節(jié)等問題,社會學家一致疾呼:還孩子童真、健康的兒歌!(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