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柏林消息:在德國首都柏林,一部由華裔作曲家蘇聰作曲,據(jù)已故詩人顧城詩歌改編的電腦歌劇搬上了舞臺。
據(jù)德國之聲報道,柏林三月文藝匯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現(xiàn)代西方藝術節(jié)。在短短的11天時間里,該藝術節(jié)為觀眾們獻上了100多場具有現(xiàn)代藝術風格的音樂會和歌劇。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柏林現(xiàn)代藝術節(jié)期間,以影片《末代皇帝》中的主題曲而聲名鵲起,并也因此摘取了奧斯卡作曲獎桂冠的華裔作曲家蘇聰將其第三部歌劇――電腦歌劇“水銀燈光下的世界”搬上了舞臺。電腦歌劇可以說是蘇聰?shù)氖讋?chuàng),其劇情取材于已故的中國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顧城的20首詩作,由德國知名作家米夏埃爾-欣德赫爾姆為其撰寫腳本,導演是如今活躍在西方歌劇舞臺上大名鼎鼎的陳士爭。
在這是蘇聰創(chuàng)作的電腦歌劇“水銀燈光下的世界”中,生與死像一條紅線貫穿顧城的20首詩作,其中的絕大部分是他旅居國外――新西蘭以后,尤其是在90年代初來德作德國學術交流中心訪問學者期間的晚期作品。
顧城生前曾多次表示,他是一個戴著紙帽子的幽靈,在人間與地獄間徘徊。他痛苦地尋找著真正的自我,在生死間掙扎。顧城的詩不僅打動了整整一代中國人,也引起了德國知名作家欣德赫爾姆的注意。在顧城自殺身亡的十多年后,這位德國作家,柏林三家歌劇院的老板竟成了以顧城詩作為藍本的歌劇腳本作家。
“我對顧城的生平很感興趣,他來自中國,來到了西方,自稱已是地下幽靈,但還活在人世,他顯然陷入了自我認同的危機之中。我來自原東德,在俄羅斯生活過幾年,也經(jīng)歷過與顧城類似的心靈危機。所以我喜歡與自我毀滅題材有關的詩作。這也是顧城的詩令我著迷的原因。”
希望者,作業(yè),暖天,機關,法門……顧城的20首詩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生死兩朦朧的世界。主人翁分裂的人格分別由男女兩位主角扮演,女高音李亞男和男低音龔冬健,構成鮮明的對比,代表生與死。這兩位主角用中文演唱顧城的詩篇,合唱隊則由德國演員組成,他們用德語演唱。在德國的三場演出結束后,德語媒體普遍評價說:蘇聰長達1小時15分鐘的電腦歌劇將大自然的聲音與器樂曲有機地融為一體,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特殊的音響世界。那么,蘇聰推出這部電腦歌劇的創(chuàng)意是什么呢?
“顧城的詩寫得很抽象,對我來說,用傳統(tǒng)樂器難以滿足這部歌劇聲音上的想象,所以只有借助電腦。比如挑選很有電腦特點的電的聲音,但有時在表現(xiàn)喜慶場面,男女逗嘴時則模仿中國樂器的聲音,對采樣后的中國音樂因素進行部分異化。”
“水銀燈光下的世界”由柏林、瑞士巴塞爾和澳大利亞等三個藝術節(jié)負責籌資。柏林演出過后也給蘇聰帶來了新的煩惱,那便是東西方文化間的溝通障礙。
“西方媒體都認為我的音樂寫的很簡單。我之所以將音樂寫得通俗易懂,是想將它作為開啟難懂劇情和歌詞大門的鑰匙。我希望,觀眾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明白歌劇所要表現(xiàn)的意思!
然而,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男女主角的中文演唱無疑為西方觀眾欣賞歌劇增加了理解上的障礙。難道這種中西兩種語言兼有的演出模式是失敗的選擇?歌劇腳本作家欣德赫爾姆則不這么認為:“在歐洲,迷戀歌劇的觀眾都喜歡欣賞不同語言的歌劇。他們已習慣聽意大利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原汁原味兒的歌劇,這是我們歐洲人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