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竟需跑到國外看
民俗文物外流令人憂
民俗文物是一個民族民俗特征的再現(xiàn),是研究人類學、民族學的“活化石”。保護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對民族文化的記憶。記者最近從文化、海關等部門了解到,由于中國對民俗文物沒有明確的界定,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對民俗文物出境也沒有專門的限制性規(guī)定,從而造成中國大量民俗文物“合法出境”流失境外,尤其是許多獨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物為國外人士或機構大量收藏,對中國的文化安全構成危害。
內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副館長付寧在最近幾年的出國活動中特別注意到,在不少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等機構出現(xiàn)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民俗文物。比如,在日本茨城縣博物館收藏了許多來自中國內蒙古地區(qū)的“牛鼻栓”,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全,令人吃驚,而此類民俗文物在內蒙古博物館僅有一二件。在日本大阪的民族學博物館專設有中國民俗館,其藏品之豐富甚至超過了中國的任何一個同類博物館。在法國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館收藏了100多件中國苗族服飾,其中極具文物價值的月亮山地區(qū)祭祀服“百鳥衣”就有10多套,這個數(shù)量比貴州全省文博單位的收藏總量還要多。
近年來頻繁出國的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塔拉也表達了同樣的感受與憂慮:在很多國外的博物館里,來自中國的文物或藝術品往往會占據(jù)一個比較顯眼的位置,甚至有些民俗文物在國內已十分罕見,但在國外卻被大量收藏,因此,國內學者要研究一些中國民俗須到國外去看實物資料,已絕非危言聳聽了。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敞開,許多青睞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開始涌入中國大量收購民俗文物攜帶出境。其中包括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小到桌椅板凳,大到犁鏵等勞動工具;各種歲時用品,如門神、對聯(lián)、年畫、老皇歷等;各類傳統(tǒng)民間藝術品,如皮影、面具、剪紙、泥人、木雕、石刻等;傳統(tǒng)兒童玩具,各地區(qū)有特色的建筑構件等。尤其是許多獨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物,如蒙古族婦女精美的傳統(tǒng)頭飾,令外國收藏者趨之若鶩。
中國民俗文物緣何大量“漂洋過海”
首先,長期以來,民俗文物的保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普通群眾來說,隨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現(xiàn)代化,許多傳統(tǒng)的舊物件逐漸被當作了“垃圾”隨意處理,一旦有人掏錢買,不管是什么人都給。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投入不足使國有收藏單位沒有能力征集和保護民俗文物,使大量民俗文物流失于民間,為民俗文物出境提供了一個條件。近幾年來,隨著民間收藏熱的急驟升溫以及一些媒體對文物的“炒作”,民俗文物價格大幅攀升,國有收藏單位更是只能望“價”興嘆。
其次,一些文物販子到處搜刮民俗文物,然后通過文物市場或上門兜售給海外人士,甚至大批走私到境外牟利,直接造成了民俗文物的大量外流。由于文物販子的沖擊,國家文物工作部門征集民俗文物的工作也受到了嚴重干擾。半月談記者最近在內蒙古、河北等地的古玩市場看到,大量形色各異的民俗文物成為許多商家支撐門面的“當家”商品,不少外籍游客在此流連忘返,頻頻選購。
此外,民俗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尚不健全,也是民俗文物流失境外的一個主要原因。民俗文物有其特殊性:有的雖然年代很久遠,但至今還在被使用,還有一些民俗文物又具有民間工藝品、民族用品的性質。以上特殊性導致民俗文物是工藝品、生活用品、生產用具還是文物,難以界定。尤其是對民俗文物的界定及出境,中國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尚未做出規(guī)定。因而,大量民俗文物可在中國海關順利出境。
阻止民俗文物外流人人有責
民俗文物是人類學、民族學研究的“活化石”。保護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對我們特色民族文化的記憶。民俗文物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文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捌鋵,我們現(xiàn)在著手保護民俗文物已經有點晚了,但是只要動手就還有希望!币晃晃奈飳<覒┣械卣f。
如何應對中國民俗文物大量外流?有關人士建議,一方面要加強民俗文物的搶救征集工作,要安排一些專項搶救經費,尤其是對一些文物價值較大、獨具民族特色、瀕臨失傳的民俗文物要加大搶救力度,并要支持和鼓勵建設一批國營和民營的民俗博物館;另一方面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民俗文物的界定、保護措施等做出明確規(guī)定,使民俗文物的保存、流通、征集等工作實現(xiàn)制度化、規(guī)范化,尤其要嚴格控制一些珍貴民俗文物的出境。
文物專家認為,保護民俗文物也是全體公民的責任。比如,作為一名普通公民,要“善待”家中被“淘汰”的“老家什”,若家中不具備保管條件,可將其贈、賣給文物收藏單位。還有,作為收藏愛好者一定要守法愛國,莫將珍貴民俗文物作為謀“外幣”的商品。
(來源/《半月談》,作者/柴海亮、劉曉莉、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