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洛杉磯消息:美食是中國文化歷史的重要元素之一,從美國洛杉磯地區(qū)中式烹飪的變化,華裔美食作家曲家仁看到華人移民史的演變。
據(jù)北美世界日報報道,曲家仁原籍中國臺灣,在加州長大,西北大學(xué)畢業(yè)后任職于芝加哥某交通顧問公司,2002年重回洛杉磯,去年出版英文書《Chinese Food Finder》,以洛杉磯中式美食為引導(dǎo),深入介紹南加州華人歷史文化。
他指出,近半世紀(jì)以前,中國廣東地區(qū)移民占絕大多數(shù),華埠中餐館以廣東菜為主,菜單上最多就是雜碎、炒面、甜酸肉、叉燒、及芙蓉炒蛋。
70年代起,隨著臺灣移民和香港移民增加,臺灣小吃、港式西餐廳、港式海鮮、粵菜逐漸在西圣蓋博谷涌現(xiàn)。90年代后,來自大陸大江南北的新移民增加,東北菜、北京菜、山東菜、上海菜、江浙菜、四川菜、湖南菜也進入東圣蓋博谷地區(qū)。
曲家仁說,從烹飪方法、配料選擇就可看出某個地區(qū)文化特色 ,比如中國東面臨海,從唐朝開始就商業(yè)發(fā)達(dá)、生活富裕,蘇州、杭州、上海等地食物,多采用貴價的豬肉和塊糖,烹飪工序相當(dāng)復(fù)雜,“東坡肘子”在宋朝就是富貴的代名詞。最好玩的是,為展示自己有錢,30年代華東沿海地區(qū)居民,喜歡將豬油輕輕抹在臉上和唇上,因為“油光滿面”就代表富裕、有錢。
上海菜雖然與江浙同出一系,但受30至40年代外國文化影響,走出一個混合菜色(Fusion Food)新路。以“核桃蝦仁”為例,創(chuàng)新使用美奶滋作為調(diào)料,70年前確是中餐的一項創(chuàng)舉。
曲家仁表示,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一邊吃、一邊喝,中國文化歷史也可信手捻來。對于想了解中國文化的老美和華僑后裔而言,從飲食入手可能是最快、最容易的一種方法。他鼓勵華裔父母和祖父母,不妨與后輩一起參加24、25日舉行的華埠美食節(jié),培養(yǎng)對中國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