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美麗的青海湖,翻過橡皮山,綠綠的草地和清清和河流都開始被遺忘,滿目瘡痍造就了另一番景象,行走的腳步在柴達木盆地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茶卡咸咸的風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由昆侖山脈及其支脈阿爾金山、祁連山環(huán)抱而成,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海拔2670米至3200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內(nèi)陸大盆地。柴達木蒙古語是鹽澤的意思,有聚寶盆之稱,已探明的57種礦藏中,有湖鹽、鉀、鎂、鋰、石棉等7種居全國首位,鍶、硼、天然氣等34種列全國前10名,各類礦產(chǎn)的潛在經(jīng)濟價值占青海省礦產(chǎn)總值的90%,占全國的18%。
柴達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曾是西羌的牧地樂土,吐谷渾古國的中興之地,吐蕃政權的廣袤疆野,“西蒙古”和碩特進入青藏高原的始端及南絲綢之路的鋪道,構成了柴達木豐富的歷史文化神韻。柴達木盆地同時充滿奇特的自然景觀,巍巍昆侖是萬山之祖,上千條冰川雪水滋潤著遼闊的草原,星羅棋布的湖泊或碧波蕩漾,或干涸凝固,千姿百態(tài),還有丹霞地貌、眾多名川大山等組成了柴達木的奇異風光。
我們是沿著阿爾金山柴達木盆地南緣前行的,進入柴達木盆地的第一站就是茶卡。茶卡是藏語,意思是“鹽池”,簡稱“青鹽”,茶卡以鹽聞名天下,雪白的鹽湖如同一個玉盤鑲嵌在戈壁。茶卡“青鹽”早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稱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此后成為歷代皇室的貢品。
如今茶卡鹽場已成為青海省工業(yè)旅游觀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凡走青藏線的游客,都無法拒絕對茶卡鹽湖的美麗誘惑。走進茶卡鹽湖,陣陣鹽香撲鼻,鹽蓋如莽莽雪野,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潔白無暇,在這里,游客可以乘坐鹽場自制的鐵船沿運河游覽,也可坐小火車深入湖心感受置身“雪域”的神秘。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白天可以看到在這些河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樓。
鹽湖的形成是由于災難或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從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經(jīng)過長期的地殼運動,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和池塘,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一個,茶卡湖內(nèi)的鹽幾乎無窮無盡,因為雨水會將更多的鹽從周圍的山上帶下。
茶卡鹽湖已有3000多年的開采史,去年青海省鹽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茶卡、柯柯鹽湖兩個食用鹽生產(chǎn)基地被青海省綠色食品辦公室和綠色食品協(xié)會評為“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chǎn)基地”,成為全國鹽行業(yè)第一家獲此殊榮的單位。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這里出產(chǎn)的“青鹽”就已經(jīng)遠銷到中國西北部的廣大地區(qū)。成立于1949年的茶卡鹽場已有50多年歷史,目前年產(chǎn)鹽72萬噸。這里現(xiàn)有鹽的儲量達到4.5億噸,如果照每年20萬噸開采的話,可以開采2000年!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