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1200多年前,中國西域兒童在學習什么,他們的家庭作業(yè)本上都寫了些什么?求解這個謎底并不容易。然而,新疆文物考古專家在吐魯番盆地的一項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卻帶給現(xiàn)代人一個意外驚喜——《唐西州習字殘片》。近日,吐魯番地區(qū)首次向外界公布。
意外發(fā)現(xiàn)打破“紙壽千年”神話
這件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唐西州習字殘片》的出土文物,是一張廢棄的公文文書。在擁有大量出土文書的吐魯番,起初它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翻檢吐魯番諸多出土文物時,新疆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玉麒發(fā)現(xiàn)了它的“異樣”。這張廢棄公文的背后,赫然可見習文練字的墨跡,就像今天節(jié)儉的白領在用過的打印紙背面打字一樣。
這件習字帖很像當代中國小學生的家庭作業(yè):逐字練習,每個字寫3遍。新疆多名專家攜手,利用習字帖殘片上不多的漢字和一個姓名,檢索典籍后,還原了當年場景:一名西域兒童手持毛筆,在一張廢棄的公文紙片上,逐字臨摹中國隋朝時一位名叫岑德潤的詩人的五言詩《詠魚》。
朱玉麒說:“這是一件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文物,它突破了中國古代‘紙壽千年’的限制,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一個奇跡!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