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東古運河紹興段,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歷史文化景區(qū)密布。行走在古運河邊,仿佛穿行在長長的歷史文化長廊里:知章醉酒、宋代木船、水利古物、各式石橋、阮氏酤酒、蔡邕椽笛……令人目不暇接,意酣神暢,嘆為觀止。
在這具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古運河邊,4月上旬,浙江省重點工程——紹興市區(qū)龍橫江工程竣工。鹿湖園、永河園是工程重要部分,再現(xiàn)了這里的神秘歷史文化。兩園古石層疊,園深林重,廊橋亭榭,這里可看到古樟、“白鹿”、無疆石、磚雕壁和高大的康熙駐蹕浮雕碑,還可看到王羲之、米芾、徐渭等書法大家撰寫的楹聯(lián)和詩文。漫步水清樹綠、如詩如畫的園中,讓人神游八極,思接千載,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歷史。
串起文化碎片 不搞人造“古董”
如果說紹興是一本漂浮在水上的古書,那么這水色浸染的濃重之筆便是默默無語地流淌了1700多年的浙東古運河。
浙東古運河是南北大運河南端,由晉會稽內(nèi)史賀循主持興修,為先秦時期中國3條古運河之一。清康熙、乾隆二帝駕越祭禹曾駐蹕于此,這里傳說有“歷一千歲始化而蒼,又五百年乃更為白”的白鹿……
宋元明時,古運河“舟行如梭,不舍晝夜”,溝通南北,架起了浙東各城的水上生命線,成為南北大運河南端的重要一環(huán)。一時間,商船穿梭,墨客如鯽。歷史上,蔡邕、阮籍、康熙、乾隆、孫中山等著名人物與此河頗有淵源,流傳著無數(shù)佳話。沿河有柯亭、古纖道、太平橋、鐘山寺、迎恩門等名勝古跡,更有濃濃的酒鄉(xiāng)、橋鄉(xiāng)、魚米之鄉(xiāng)的風情。
隨著歲月流逝,浙東古運河污泥漸淤、行洪不暢、河道砌坎破損、沿岸建筑零亂,沿河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古運河是古越文化精華所在,為使其重現(xiàn)歷史光彩,紹興市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的綜合治理,讓原汁原味的沿河風物傳遞歷史文化信息,用古題材、古文化、古構件、古工藝做好古字文章,古為今用。
“凡石露風則舊,搜土則新”,老石材記載了風月滄桑之變遷,也印記了人文與鄉(xiāng)土,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修運河離不開石材,為使修復后的運河有古意,工匠們奔走于千村萬落,搜尋散落于民間的老條石、老石板、老石雕或殘缺不全的石制品。幾經(jīng)努力,共收集了2萬余米老條石、2萬多平方米老石板,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古石亭、古牌坊、古橋、古文化遺存石構件。修復河堤所用的石材,85%用的是老條石、老石板,還移建和組建了20多座古橋。
夕陽西下,絢麗的晚霞映照在古運河邊,記者行走于此,在芳草綠樹間見到藝術陳設的古華表、古石池、古石基座、古水利構件以及石門框、石花窗、各種型制的石獅等,其中不乏珍貴之物。有處陳列,中有石井圈,旁有一對狻猊,據(jù)說為稀世珍品。這是宋時法云寺原物,為陸游高祖陸軫所創(chuàng),史載其曾汲井中之水辟谷煉丹。陸游時有往返詩作,陳列處的一堵照壁上,有陸軫7歲詩作和陸游詩作《法云寺》。陸游詩云:“不到法云寺,秋高初一來,廚供菰白美,池蘸水紅開。橋畔逢游衲,云邊數(shù)過桅。同游恨歸早,珍重約尋梅。”
緩緩移步,依次見到“漢唐越中水利遺跡,亦為越人治水之千年物證”的玉山斗門石閘槽;建于明末清初的紹興地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墓道牌坊;明清風格的臺門及石構件精品;明嘉靖紹興知府、三江閘締造者湯紹恩手書的“南渡世家”門匾;極為罕見的清代直立式單體貞節(jié)石牌,清代的石制通濟橋亭,舊時的石池、石臼、石元寶、系船石座及各類祠堂石碑……
古運河邊所展示的大多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甚至僅僅是一個構件,如一塊橋石、一塊碑石之類,但這些文化碎片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強大的歷史文化信息流。記者被這信息流挾裹著,仿佛進入歷史隧道,發(fā)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難自禁,一唱三嘆。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