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王府是介于四合院與皇宮之間的一種古代建筑形式,也是一項(xiàng)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可惜的是,北京的王府大多毀壞嚴(yán)重,完整者少。本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舊時(shí)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景象。
王府井大街的名字,緣由此地自建有10座王府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號(hào)稱“中華第一街”。其街之所以如此有名氣還因?yàn)樗赐醺墓。元大都那時(shí)候,王府井大街這兒叫丁字街。到了明朝,朱棣皇帝遷都北京時(shí),在此地修建了10座王府,才有了王府井大街的名字。這也是北京修建王府之始。到了清代,明朝的10座王府已經(jīng)沒有影子了,只留下了王府井這個(gè)街名。
清王朝在北京建都,沿用了明代的紫禁城,并且開始了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代宗室封爵分為12等。也就是說,凡是清代宗室愛新覺羅氏的子孫都有資格封爵。清太祖努爾哈赤有子16個(gè),皇太極有子11個(gè),順治帝有子8個(gè),康熙帝有子35個(gè),雍正帝有子10個(gè),乾隆帝有子17個(gè),嘉慶帝有子6個(gè),道光帝有子9個(gè),咸豐帝有子2個(gè)。后代幾個(gè)皇帝沒有兒子,這樣加起來清代一共有皇子113個(gè)。這還僅僅是直系,加上旁系就更多了。
從道理上講,這些皇于皇孫都能夠得到不同等級(jí)的爵位。但能夠被封為親王、郡王的必定還是少數(shù)。我們所說的王府也特指親王府與郡王府,那些眾多的貝勒府。貝子府、鎮(zhèn)國公府、輔國公府等,不在其列。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nèi)城,從前三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根據(jù)一些史書記載,乾隆年間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親王府,11座郡王府。嘉慶年間有王府42座。隨著時(shí)代的變遷,因那些“鐵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襲,一些王府易主進(jìn)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沒有被封為親王、郡王等原因,出現(xiàn)了王府?dāng)?shù)量不斷變化的局面。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約還有50余座。
清代封王成為定制之后,也有相應(yīng)的王府定制。這些定制比較詳盡地規(guī)定了各級(jí)王公府邸營造的規(guī)模。譬如:親王府,正間五間,啟間三,繚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間,基高四尺五寸。翼樓各九間,前墀護(hù)以石欄,臺(tái)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間,基高二尺。后寢七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七間,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
正殿設(shè)座,基高一尺五寸,廣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繪金云龍。凡正門殿寢均覆綠琉璃瓦,脊安吻獸,問柱丹鑊,飾以五彩金云龍紋,禁雕刻龍首,壓脊七種,間釘縱九橫七。樓房旁廡,均用筒瓦。其府庫、倉廩、廚廄及典司執(zhí)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間柱。
這些規(guī)定等級(jí)分明,差別明確,區(qū)別詳細(xì),不可逾越。據(jù)記載,康熙年間曾修建了眾多的王府,其規(guī)模與王府定制大體相同。譬如,廉熙六年的裕親王府。大門一座,五間;間殿一座,七間;東西配樓二座,每座三間;左右順山房二座,每座八間;后殿一座,五間;左右正房二座,每座三間……倉房二十三間;圍房二十三間。周圍墻一道,長一百一十五丈三尺,高一丈六尺,厚五尺。其正殿正門,覆以綠色琉璃瓦。又家廟,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六間,大間三間。周圍墻五十九丈。花門一座,燎爐一座。
這座裕親王府,有正殿、后殿、寢殿、配殿、后樓、正房、廂房、倉房、圍房等,還外帶家廟。其建筑規(guī)模相當(dāng)可觀,粗算起來人小房問足足有150多間。在清代,有的王府還帶有花園,其占地面積也就更大了?梢哉f,在京城之中除了皇上的宮殿之外,無人能比。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