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有許多五光十色、迷人動聽的民間傳說。我國公認的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祝和白蛇傳,有2個就出自江蘇。這些傳說故事,或托以神話,或出于史實,或寄寓故事,或生于想象,豐富多彩,是江蘇悠遠歷史和地域文化的一角,更是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蘇州:寒山、拾得詮釋“和合”
姑蘇晚報記者 逢治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自上古時代至春秋、秦漢、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流傳下來了大量的民間故事,浩如煙海,不可勝數(shù)。
從目前所采錄的近4000篇民間故事來看,可以分為28個大類:有古代神話;有帝王后妃故事;有將相大臣故事;有文人學士、書畫家的故事;有山峰峻嶺、江河湖泊、井泉故事;有園林寶塔、寺廟道觀、神仙菩薩故事;有城池街巷、集鎮(zhèn)村莊、陵墓古墩故事;有百年老店、食品、土特產(chǎn)故事;有能工巧匠、手工藝品故事;有敬老、勤儉、勸世、懲惡揚善、婚姻愛情故事;有巧對巧聯(lián)、趣詩、熟語、歇后語故事等等。
尤其是寒山拾得、唐伯虎、祝枝山、施耐庵的故事以及蘇州絲綢的故事,富有地方特色,而且還產(chǎn)生了陸瑞英、潘生、丁更生等民間故事手。這些民間故事,是蘇州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是蘇州文學藝術(shù)史上的重要一章,也是一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南京:一棵樹一個地名皆有傳說
金陵晚報記者 劉泱
1987年的時候,南京曾經(jīng)動員所有區(qū)縣的群眾文化機構(gòu)、文化骨干和各界民間文學愛好者,開展民間口頭文學普查。大家深入街道鄉(xiāng)鎮(zhèn)、沿江沿河,長途跋涉,走訪群眾,發(fā)現(xiàn)了近三百位“故事簍子”和民間歌手,終于把這些散存于全市各地的民間口頭文學珍貴財富聚集到手。不過在南京,最有名的傳說還要數(shù)朱元璋了,最為南京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十三個城門出棺材”的傳說。傳說有天朱元璋在游山途中發(fā)現(xiàn)一個洞口,他命令兩名侍衛(wèi)用火繩照著進了山洞,半天后人出來了,原來這個山洞一直通到南唐李后主和中主的陵墓,是盜墓賊挖的。朱元璋心頭一緊,想:“一代帝王的墓被人盜了,真有點寒心!
后來,朱元璋活到71歲駕崩,皇孫尊他遺囑,大開十三個城門,同樣的儀仗,同樣的棺材,同時抬出城外,誰也不知這十三口棺材最后抬到哪,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睡在哪一個棺材里面,從哪個城門抬出去的。其實,十三個棺材都是空的,有朱元璋的棺材,早從宮中的地道直通明孝陵了。
揚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揚州晚報記者 王鑫
揚州城,上演過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動人傳說。記者拜訪了文史專家李保華先生,聽他講述揚州城里的故事,娓娓道來。
揚州古代曾經(jīng)繁盛一時,籠罩著一層瑰麗的歷史色彩,也成為了古代帝王下江南的必經(jīng)之地。傳說隋朝時,東門外住著一名美麗的姑娘,名叫芍藥。芍藥和一名忠厚善良的小伙子觀郎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平日里,兩人救起了一只鶴仙化身的白鶴,鶴仙贈送給他們一棵神奇的種子。開花后,花瓣如同五顏六色的瓊玉,所以起名為“瓊花”。消息傳到隋煬帝耳中,他也很想看瓊花。但又怕路途遙遠,翻山越嶺,下令百姓挖掘一條大河直通揚州。一時間,民不聊生,尸骨遍地。大河開掘好后,隋煬帝來到揚州,瓊花卻忽然凋謝了。百姓們也奮起反抗,最終隋煬帝惡有惡報,自刎在江都。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