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diào)一個“鬧”字。然而,你可知這里面?zhèn)鞒械氖窃鯓拥囊环N傳統(tǒng)文化?請聽我們與您娓娓道來。
起 源
最早的元宵節(jié),起源于秦漢年間。據(jù)有關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可見元宵節(jié)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
公元前180年,劉恒平息呂氏家族的叛亂,恰巧是在正月十五日。劉恒為了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大赦天下,普天同慶。一時間,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彩燈布滿了大街小巷。相傳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開始有了街頭放燈的習慣,從那時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也被稱之為“燈節(jié)”。
到唐玄宗時,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宮廷中用絹絲扎成二十節(jié)、高150丈的燈樓,上面懸掛珠玉金銀穗墜,錚錚有聲。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規(guī)定從正月初八掛燈,到正月十七收燈,在南京秦淮河面上,高搭彩棚。朱棣遷都北京后,在東華門開辟了兩華里長的燈市。到清代,燈節(jié)更是盛極一時,花燈種類樣式更多。現(xiàn)在的元宵節(jié),制燈工藝更加先進,人們的觀燈樂趣更高。每年的元宵燈節(jié),不僅吸引了中國的八方游客,而且還吸引了大批的外國游客。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