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站在純科學與應用科技間的罕見人才,一位不折不扣具有諾貝爾獎水平又從不沽名釣譽的科學家!
“他是頭腦清醒的理想主義者!
“學的是電機,做的是物理,他有著絕頂的聰明!
大陸的12年,臺灣的12年,美國的40年,香港的8年……諸多故事串起一個華人科學家的人生腳印,已經變成一個特定時代的鏡像。
2008年8月12日,一位華人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家醫(yī)院悄然離去,在家人的陪伴下,72歲的老人走得安詳。
剛逝去的張立綱頭頂5個院士頭銜: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在華人科學家中,能有如此驕人榮譽者,屈指可數。
8月18日,美國圣迭戈POWAY,按逝者遺愿,悼念者將原本用于買花的錢捐給當地消防局。去年加州大火,差點吞沒了逝者的家,多虧消防人員冒死救火。
張立綱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72年中,張立綱最后的濃重一筆,是在香港科大。
回首與張立綱前事,香港科技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吳家瑋贊張是站在純科學與應用科技間的罕見人才,一位不折不扣具有諾貝爾獎水平又從不沽名釣譽的科學家。
他是香港科大“英雄榜”里不可或缺的人物!翱拼笤谖乙簧械囊饬x,不是科大的八年和IBM三十年的區(qū)別,而是質和量的本質區(qū)別!睘閯(chuàng)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治校而不懈努力,他是成功的。
多年前,張立綱曾說,中國教育史上可能從來沒有這么好的一個時機,這么好的教授聚在一起,做一件這么好的事情。“這種機會,很多人一輩子都碰不上,所以,我們都是幸運的!
還一個心愿
“曾夢想將來能回到從未去過的東北老家,在小豐滿發(fā)電廠工作……”張立綱先生在臺灣大學“電機之友”網站的校友自述中寫道。
57歲那年,已經是知名科學家的張立綱,想要回到亞洲去,不是為了錢,最重要的是還一個心愿。
1963年,從斯坦福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張立綱到了IBM,一干就是30年。
“學的是電機,做的是物理,他有著絕頂的聰明。”在IBM與他共事過的雷明德說,張立綱是個非常執(zhí)著的人,要么不做,要做就是一百分。
對于普通人來說很陌生,張立綱的研究領域頗為生僻,“CD、DVD、光通信,都是在半導體激光技術研究基礎上應用的結果,張立綱先生是這方面最早的核心成員。他從事的研究,還為現在的納米材料研究奠定了基礎!崩酌鞯陆忉屨f。
中山大學物理系教授葛惟昆介紹,張立綱與其合作者江崎教授(199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捕捉到了半導體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而這需要非常敏銳的科學嗅覺。
帶著興趣與執(zhí)著,他做了30年的研究,其間,他被聘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作為知名科學家,呆在IBM是很舒適的,然而,張立綱還想換一下崗位做一點不同的事情。他曾說,雖然在美國幾十年了,總覺得是一個暫時的狀態(tài),該為中國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他一直注意中國的事情,也希望自己能多少有些幫助!敖洕鷹l件較好以后,基礎科學絕對是應該做的,要不然中國人永遠跟著別人走!
此時,吳家瑋正準備創(chuàng)辦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香港科大”),他也想到了張立綱。
“我們相識于美國的華人運動里,但是見面較多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北京!眳羌椰|回憶與張立綱最初的幾次見面,“我總覺得這位仁兄腦快嘴快,講出話來蠻有道理,并且總很風趣!
為邀張立綱,吳家瑋前去位于紐約城郊的張家“茅廬”,這“茅廬”面積竟有幾百平方米,房后花園“有四五畝地”,如此狀況,比香港科大所能開出條件高出許多倍。
不過,兩人分明志同道合,對話也分外痛快。很快,吳家瑋就胸有成竹:張立綱一定會來!談話中,為多一分放心,他多問了一個問題:“尊夫人怎么想法?她會愿意來香港嗎?”
“不必問她!睆埩⒕V毫不思索,立即回答。說話鏗鏹,落地有聲。多年之后,吳家瑋再提此事,張立綱本人含糊其詞,說是記不得了。而他夫人嘴角微動,淺淺一笑,也不追究。
“科大的建校過程不乏荊棘和考驗,也充滿了人情義氣。”吳家瑋向南方周末記者追述當年,會心地笑道,“第一批來科大的人,都不是真正請來的,是自己來的。假如不是他們的民族意識,他們的心,他們就根本不會來的!
張立綱后來回憶當時說:“一個人的一輩子,很多決定看起來是自己作出的,其實不是!挥腥ハ愀圻@件事,我想這是我這輩子第一個自己作出的決定!
1993年2月13日,張立綱來港,隨即應聘擔任香港科大理學院院長,成為胼手胝足、同創(chuàng)科大的干將之一。時任香港科大副校長的孔憲鐸對此不吝欣賞,“他有戰(zhàn)略眼光!
“現在香港人選擇移民國外,你卻從國外來到香港,這是為什么?”香港一記者向張立綱提問。
“我就是沖著‘九七’(香港回歸)回來的!睆埩⒕V回答,“香港回歸祖國大局已定,到時候到香港也就相當于到了內地,這才是我選擇去香港的最根本的原因!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