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第一次聽周華健的“朋友”,是在六年前的新加坡的世貿(mào)大廈。那天好像是看完了時裝秀,隨著人流我漫無目的地瞎逛。在新加坡生活了一年的我,有些疲憊和厭倦。不停地搬遷,弄得人心力交瘁。對所謂的朋友也有些認識。我似乎寧愿一人靜靜的來去。
換言之,自踏入新加坡那塊國土起,我似乎就是一個實足的局外人。為此,我既不惶惑,也不遺憾。但周華健那句:“一聲朋友,你會懂”,我不知為什么放慢了腳步,潸然淚下......
似乎那時,我體味到一種無邊的寂寞;也不知怎么想起了席慕容那句:“我孤獨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獨。”
漂泊的日子,總泛出有形無形的壓力。壓力,當然也是一種動力。只是會在不經(jīng)意間,頓生一絲倦意。這個時候,如果親情、友情張開溫暖的雙臂,無疑是溫馨和回味無窮的。
然,報喜不報憂的傳統(tǒng),我怎“忍心”去打破,或打擾親人的平靜?而身邊的朋友,似乎各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通通電話都算有情有義,你還寄望什么?最最令我傷感的,大概便是朋友成為我房東后的變化。我似乎在那時才深深體會出“利益”二字的內(nèi)涵?烧f穿了也不外乎一個“錢”字。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又有什么不理解和失望的?
要怨也怨自己的觀念。你出門淹沒在人海中,進門還得看房東的臉色,誰把你當回事?你無權(quán)無勢,無根無底,人家憑什么將你為朋友?
說新加坡人勢力,那是他們自家的事,我沒必要去說三道四;說我們同族的現(xiàn)實,又似乎讓外人笑話。但要我違背良心的去恭維,我做不到,也似乎沒那個必要。
一年的日子,聽得最多的是某某朋友,見得最多的也是某某朋友。除了親屬關(guān)系,其他的都可稱之為朋友。似乎什么一多,也就濫,乏了新鮮感。
但,“一聲朋友,你會懂!憋h進耳里,直抵心里時,我其實是那么的脆弱和無助。
人終歸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交流。而交流的最終目的,是引起一種共鳴或默契。真正朋友便是無論你身處何方,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快樂時,與你分享;痛苦時,與你分擔。這是純粹的,也是難以尋求的。至少,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沒有這個運氣。
以后到了美國,我也未將交朋友擬為議事日程。我不信佛,但相信他們說的隨緣。
忙碌的生活,與人碰撞的機會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知誰說的有距離才有美感;蛘邠Q句話說,朋友間的交往也是種藝術(shù),姑且稱為一種度,或彈性的空間吧。
我不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游刃有余,但至少是以誠相待。盡管我不信什么以心換心。誰以此為承諾,可能到頭來受傷害最深的還是自己。不是不相信友情的純真,而是世間的千變?nèi)f化,讓人不可能盡心。人們不是常以“心有余而力不足”來致以歉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