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wǎng)消息:據(jù)《日本新華僑報》報道,近年來于日本脫穎而出的二胡演奏家陳敏,祖籍浙江嵊州甘霖,在上海接受音樂教育。1991年赴日留學,畢業(yè)于共立女子大學后,開始二胡演奏生涯。2001年,與東芝EMI簽約之后,每年推出一張CD,張張熱銷。陳敏的最大特點,是以日本的演出和推廣方式來包裝中國二胡,直接進入日本主流社會,擁有無數(shù)日本“粉絲”……
來自遠古的“原聲”
一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二胡演奏——陳敏旅日10周年巡回演出——從一身旗袍的亮麗到一身戎裝的帥勁,盡顯中國風采的陳敏,以其驚艷的方式駕馭日本舞臺。
她自拉自演自報幕,不僅一口純正的日本語讓人驚嘆,而且以很日本的“氣聲”表述法娓娓道來,用親切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那一瞬間,全場的日本人“粉絲”的眼睛都發(fā)亮了。
美是一種氣質(zhì)。二胡依偎在她身旁,或似孩提的伙伴,或似纏綿的情侶,或挎在腰間成為她騎跨的一匹草原駿馬……,本來單調(diào)的二胡獨奏,在她的膝上手下有聲有色,飄逸出風采,演繹出感動。
當一曲鄉(xiāng)愁遠遠地悠悠而來,撩撥起那似曾相識的感傷時,鄰座的日本老大娘悄聲說,她好像在娘胎里聽過……呵,在娘胎里聽過的聲音,那可是天籟! 這可能就是日本人特別喜歡二胡的緣由。 原來,他們在琴聲里找到了“原聲”。曾有學者研究說,日本人來自蒙古的騎馬民族。也許吧。但此刻,與其相信紙上的考證,不如去感知弦間的“原聲”。那是一種必須用心去靜聽、去傾聽、去回應的聲音。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贝筇仆醭俏辉娢趟f的就是這種“原聲”。可惜,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過于忙碌,時常把“原聲”給忘了。
陳敏在依依不舍地尋求著這種“原聲”,尋求著以驚艷的現(xiàn)代講述樸素的遠古。她找到了她生命的表現(xiàn)方式:在兩弦之間,在中日兩國之間,在環(huán)宇的舞臺上。
以二胡為代表的中國民樂,近年來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日本掀起一波又一波視聽風潮。陳敏適逢其時。她是幸運的,她擁有她心愛的二胡。
二胡被稱作“中國的小提琴”。但是,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二胡的運弓與小提琴大為不同,二胡弓的馬尾使用正反面運行。這是中國哲學的表現(xiàn)法吧?這是中國人的正反思維法吧?就這樣,二胡在悲喜之間如泣如訴。陳敏運弓嫻熟自如,猶如她對人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