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張立群看來,建立科研團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團隊內各成員的聰明才智。而鍛煉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有機會去獨立承擔科研項目和課題,在科研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水平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方向與特色。
青年教師劉力本科畢業(yè)后留在橡塑工程教研室工作,剛開始的幾年一直沒有申請到國家級的項目,科研工作沒有打開局面。張立群就和劉力合作進行稀土/橡膠復合材料的研究。在此項研究剛起步時,張立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幾乎每個實驗方案都參與討論。在逐步打開局面后,他就放手讓劉力獨立負責。經過8年的工作,劉力在該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后獲得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防基礎科研項目、1項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支撐項目子課題、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在防輻射、發(fā)光、壓電阻尼功能稀土/橡膠復合材料領域建立了特色研究方向,先后被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曾在中科院工作的吳友平是北京化工大學的橡塑工程教研室的畢業(yè)生,她一直懷念著母校的這個老團隊。重新回到母校后,由于她沒有實驗經費,張立群主動把她納入自己的課題組中,為她提供實驗啟動經費,在合作研究中逐步幫助吳友平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方向——橡膠納米增強新技術及其理論,F在吳友平已在該領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績。
考慮到研究中心的教師經常因為做課題到外地出差或到工廠生產現場進行指導,存在意外傷害的風險,張立群就從與企業(yè)合作的項目經費中每年撥出5000多元,給大家上了團體意外險。無論哪個人出現意外,都可以獲得30萬元的救急補償。平時,張立群會時常觀察團隊里教師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最近你的臉色不好,要多注意休息”、“怎么有些咳嗽,到醫(yī)院看了嗎?”這些雖然只是一兩句短短的問候,卻使大家心里暖暖的。
如今張立群的團隊日益壯大,已有教師15名,其中5名教授,6人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并獲得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