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西藏“黑”過歐洲中世紀
記者:由于達賴集團的欺騙和鼓吹,不明就里的人們對舊西藏產生一種錯覺:舊西藏的人們也享有人權。
張云:這純粹是一派謊言。在舊西藏,農奴主不但可以隨意剝奪農奴的財產,甚至連農奴本人以及他們所生的子女也是主人的財產,可以被隨意處置。占西藏總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農奴的子女一出生,就登記入冊,終身為奴。不是同一農奴主的男女農奴結婚要繳納“贖身費”,或者采取男換男、女換女的方式,或者生男孩歸夫方領主,生女孩歸妻方領主,保持其身份不被變更。舊西藏的人權表現(xiàn)在哪里。坑械闹皇欠饨ㄞr奴主的特權。
在現(xiàn)代社會,人權是有法治保障的。我們可以從在舊西藏通行了幾百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看看西藏的人權狀況,相信看了白皮書的人,都會有一個公正和清楚的判斷。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人權首先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在舊西藏,廣大農奴和奴隸不僅沒有任何社會和政治權利,而且連基本的生存條件也得不到保障。他們的人身依附于農奴主和貴族,連起碼的人身自由都沒有,哪里談得上有什么人權?只是1959年民主改革后,他們才享受到為憲法和法律所保障的民主、自由和人權。
記者:舊西藏實行封建農奴制度,與歐洲中世紀的農奴制度是一樣的嗎?
張云:農奴制是人類歷史上取代奴隸制而出現(xiàn)的一種社會制度。典型的農奴制產生于中世紀的歐洲,是在羅馬奴隸制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中世紀的歐洲,神權制度和世俗權力的結合為封建農奴制提供了保障。教會對宗教和思想進行壟斷與控制。比如,在中世紀歐洲,普通百姓是沒有閱讀、解釋圣經權利的,這個權利掌握在教士手里。只要違背了教會的觀念、思想和準則就會被視為“異端”,將其開除教籍。與歐美相比,舊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封建農奴制的黑暗與殘酷有過之而無不及。
“慎重穩(wěn)進”的民主改革方針完全正確
記者:從時間上看,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而民主改革是在1959年才開展,為什么沒有同步進行?
廉湘民:西藏人民求得解放是分兩步實現(xiàn)的:第一步是和平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人民將帝國主義勢力驅逐出西藏,結束了幾十年來不正常的歷史,回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懷抱。而第二步的標志就是平息叛亂和民主改革。西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消滅了維護封建農奴制度、陰謀分裂祖國的反動上層,埋葬了延續(xù)千載、給西藏社會帶來巨大災難的封建農奴制度,從封建制度的壓迫下解放了出來,為今后走上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鋪平了道路。
旦增倫珠:首先,1951年以后,西藏當時首要任務是驅逐帝國主義勢力,保衛(wèi)和鞏固邊疆,鞏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當時,中央準確地判斷和分析了西藏的形勢,制定了“慎重穩(wěn)進”的策略。認真履行和實行十七條協(xié)議是當時最核心的工作。其次,這是由西藏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的。西藏是個位于祖國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由于當時西藏上層人士對民主改革還心存疑慮,僧俗群眾對民主改革需要一個了解和認識的過程,而西藏上層中的親帝反動分子利用民族、宗教作招牌,欺騙群眾,挑撥民族關系所造成的民族誤解,一時還難以消除,因此中央對民主改革采取了“慎重穩(wěn)進”的方針。現(xiàn)在看來,這樣的道路選擇是完全正確的。第三,為實現(xiàn)和平民主改革,中央爭取了八年、忍讓了八年、等待了八年;百萬農奴看了八年、比了八年、想了八年、盼了八年。然而,西藏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一些人卻企圖永遠保持農奴制,維護既得利益,于1959年發(fā)動武裝叛亂。這顯然是違背歷史進步潮流、與廣大西藏人民利益背道而馳的,注定是要失敗的。
民主改革符合和代表西藏人民根本利益
記者:從1959年到1961年,僅用了幾年的時間,西藏各地便基本實行了民主改革,為什么進行得這么順利?
旦增倫珠: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這場改革的正義性,它符合和代表了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歷史大潮滾滾向前,逆勢而動必然失敗。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50年代,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統(tǒng)治顯然已和歷史發(fā)展潮流格格不入。它是西藏貧窮落后的根源。西藏要走上文明、進步的現(xiàn)代化之路,就必須革除這一制度。
事實上,和平解放后,隨著西藏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革新,廣大農奴、奴隸革除封建農奴制度的呼聲也日漸強烈。這些要求還得到了開明的上層愛國進步人士的支持,但是,改革遇到了農奴主階級中反動上層的竭力阻擋。歷史證明:西藏上層反動分子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們以背叛西藏廣大人民群眾開始,以被西藏和全國各族人民拋棄而告終。
廉湘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西藏的民主改革充分考慮了地區(qū)的特殊性:一方面采取了與內地不同的方針政策,另一方面也借鑒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主改革的先進經驗,形成了包括土地制度、階級關系、城鎮(zhèn)牧區(qū)、基層政權建設、牧工牧主兩利、宗教信仰、寺廟管理、贖買等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政策規(guī)范和具體措施。比如始終貫穿了分類指導的原則,對西藏實際情況相差較大的農區(qū)、牧區(qū)和邊境地區(qū),對原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所屬莊園牧場分別采取了不同的對待方法?偟膩碚f,黨的堅強有力的領導,百萬翻身農奴飽含極大政治熱情的積極參與,正確的方針政策和靈活務實的具體措施,三者結合確保了民主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