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刺薊面
2009年04月01日 11:17 來源:新華網(wǎng)
大概因了蒲公英滿身是刺的緣故吧。四月初上正是刺薊生長的旺季,初長成的刺薊,猶如孩童般稚嫩的面,青翠欲滴,于翠綠的葉上輕輕拿捏,必定滿手染成綠色。刺薊大多生長在田野,屬野生植物,麥地里的極多,且極好,如閨中少出門的姑娘,葉定是嫩的,水靈靈的,容易叫人喜愛,做出來的面也比較圓潤,是我們采挖的對象。不像野地里的刺薊,太多的暴露于外,沒有小麥的遮擋,又長時間的經(jīng)歷風吹日曬,看起來也便粗糙的多,刺長且更硬,太多的滄桑,我們便零落了。采了這稚嫩的刺薊的幼苗,自然是為了用而采的,不只是為了好采而采的。
清明節(jié)上墳,大概只要是國人便都知曉的,而我們家鄉(xiāng)的清明節(jié)上墳更顯著了地方上的風俗習慣。清明節(jié)上墳家家戶戶必是要帶上刺薊做成的面,相當于現(xiàn)在面館里熱賣的菠菜面。這習俗的由來,從來不知,也無人講過,更沒想過要問個明白,因覺著本來就應是如此,從一知事大人們便都是這樣做的。
采刺薊大多屬于孩子們的事,相當于三月里采薺薺菜。線索大都是麥地,雪亮的眼睛沿著慣常的線路,我們必定是滿載而歸的。采這些東西常常是我們孩童的絕技,大人們從來不用操心我們會沒有收獲。刺薊是野生的草本,不需要什么種子,自然的繁殖力相當?shù)膹,你不用擔心她會突然消失,每年的清明,她必定會與你相會,而且從來都不失約。我們把采來的滿筐的刺薊奉給母親,接下來便就垂涎的等著,等著母親用巧手把那翠綠的刺薊變成香噴噴的綠色的面條。
【編輯: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