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第二個作為法定節(jié)日的清明節(jié)來臨之前,各地再次出現(xiàn)了一股“公祭熱”,不僅公祭黃帝、炎帝,伏羲、華胥氏以及孔子、老子等,在一些地方也成了公祭的對象。近日有媒體呼吁,國家更應(yīng)該公祭英烈和死難同胞。(中新社3月30日電)
清明祭祖、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俗;飲水思源、不忘恩情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美德。遍布全國各地的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等,是一段段凝固的歷史,一部部愛國主義的生動教科書。它們不僅生動地講述著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形象地展示著先烈們用生命和忠誠鑄就的崇高與輝煌,而且還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告訴我們,什么是榮與辱、什么是是與非、什么是美與丑。想想革命的勝利、祖國的繁榮,體味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沒有他們的犧牲奉獻,哪有現(xiàn)在的安寧與和諧。
然而,從近些年來的情況看,在不少地方,清明節(jié)時祭奠故去的親人場面轟轟烈烈――在前往墓地的路上,可謂車水馬龍,墓園內(nèi)更是人頭攢動,祭奠活動一片繁忙,而烈士陵園、英雄紀念館卻是十分冷清,偶爾我們只能看到集體掃墓的青年軍人和一些中小學(xué)生的身影。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币虼,在清明節(jié)里,我們在向逝去親人敬獻花圈、表達哀思的同時,不能忘了為今天美好生活付出生命代價的革命英烈,我們也應(yīng)為他們的安息之地獻上一束鮮花,在他們的墓前祭奠懷念。這樣,我們才能告慰英烈忠魂,繼承他們的遺志。生命之于信念、生命之于追求、生命之于理想,祭奠先烈,仰望豐碑,能使我們的思想不斷得到凈化、靈魂不斷得到洗禮。
但愿今年的清明節(jié),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不再冷清,同時也期望公眾經(jīng)常到烈士陵園去走走、去看看,經(jīng)常溫習(xí)英烈們用鮮血寫就的歷史,讓先烈之靈、民族之魂在我們身上不斷延續(xù),進而激發(fā)銳意進取的雄心壯志。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