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日用品貨比三家
有一些上班族雖然收入沒減少,但也許由于“危機感”較重,也因而把錢花得更“聰明”,也更有計劃的消費,抱著“節(jié)流”的消費心態(tài)以應對經濟危機。在飲食集團擔任執(zhí)行員的李碧玲(35歲)說,她自今年初開始萌生謹慎消費,小心省錢的想法。
李碧玲說,雖然公司沒減員工薪水,但面對經濟不景氣,心理上難免有些焦慮,也會想到讓自己養(yǎng)成強迫儲蓄的習慣,多存點現金在手上。
李碧玲說:“我一向來不常逛街購物,沒有購買奢侈品的習慣,但從今年開始,我更告訴自己買東西要注重實用,更為理性的消費,也更克制購物的欲望!
李碧玲舉出具體例子說,現在購買日常用品時更會“貨比三家”,以確保自己能買到價錢較合理的東西。她認為,買東西時懂得貨比三家較能節(jié)省不必要的花費,因為“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目前有各類零售商紛紛削價促銷,李碧玲也想到利用機會,較有計劃的購物,消費前先做預算,保持收支平衡。
經濟越是不景氣,一些上班族也更懂得精打細算,希望以同樣的價錢,買到更多東西,消費時相對的會選擇一些價格較為經濟合理的品牌,例如日常用品中,李碧玲會選擇超級市場的“自家品牌”(house brand),她說:“超市的house brand一般售價較便宜,過去我以為品質會較差,但用過之后覺得有一些還真不錯,價格上卻節(jié)省不少!
擱置旅游計劃
在經濟壓力面前,一些上班族把原本外出消費的行為也變成了“DIY”。
在零售集團擔任宣傳執(zhí)行員的林德輝(33歲)說,這一輪經濟不景氣對他們來說,不能說沒有影響,他的太太就減去10%薪水,夫妻倆在消費時因此也會更為謹慎,較明顯的例子是,夫妻倆留在家里吃飯的時候多了,相反的,到餐館享受美食的次數則減少了。
經濟繁榮的時候,到世界各地游山玩水是本地許多上班族每年的度假計劃,但這一輪經濟危機,卻叫一些上班族停下腳步,減少了出國預算。林德輝說:“今年我打算將出國旅游的計劃先擱置下來,畢竟旅游是很花錢的,先停一停,等經濟好轉時再做打算!
省下旅游的費用,林德輝卻說:“我其實多了另一項開支,過去我一直希望提升自己,前陣子報名上課,是到澳洲完成設計課程,我覺得這筆開銷是不能省,花得值得的!(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文/黃涓)